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943)

來去都是誤導、扭曲和偷換概念(4)

(原文發表於2016年521日)

「無為」處理違反經濟學原理 

施先生又道:「我說寫那麼多(規條)幹甚麼,你好像下決心不讓人用,單是看規則也甚費時,結果是所有人都怕煩,寧願不用,那麼公司買了兩部電話卻沒有人用,不是更浪費嗎?」

施先生的看法乍看有道理,其實依然似是而非。中原地產當時員工人數約有一百三、四十人,如果大家事無大小都爭著要用,兩部無線電話根本不夠用。現在好了,借用人如果連看借用規則也嫌煩,他借用無線電話的需要性肯定不大;反之,很需要的人,不要說看一遍使用守則(看了一次,明白,以後就不用再看),就算每次外借要填記錄簿亦肯定是小事一樁。這樣,無線電話就自自然然的落到最需要者手中,從而達到經濟學上所謂罕有資源最好分配的理想狀況;就算兩部電話某些時間無人用,也絕非浪費,它們祇是虛位以待,留給最需要的人,這也是一種理想資源分配。

施先生讀書可能不少,但似乎較少涉獵市場經濟學的書籍,上述看法反映他對經濟學一竅不通,如果他改變此陋習,多讀一點經濟書籍,我們之間的爭拗肯定會大減。

值得一提,中原實施上述無線電話使用守則後,秩序井然,管理暢順,兩部無線電話的使用率相當高,施先生恐懼員工怕煩寧願不用的現象始終沒有出現。

假如無線電話故事發生於今時今日,無線電話及使用費這麼便宜,我的處理方式會否不同?肯定會,我將不會提供免費無線電話給sales使用,規定他們自己買。

讀書不求甚解,錯解「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最後,我要補充兩點:第一,我沒有對施先生說「你懂不懂得管理」這句話,施先生不是記錯,就是刻意扭曲事實,破壞我的形象;第二,施先生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理解為『管理的人太過明察秋毫,甚麼也算盡,其下人民,即sales便無「啖」好食』,他並且認為『(對sales借用無線電話)如果計算得太清楚,訂得太細緻,是明察但反而壞事,用都沒有得用便是「其民缺缺」』,施先生這樣的理解恐怕不大對。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語出《老子》第58章,它前面還有「其政悶悶,其民淳淳」一句。悶悶,寬宏也;淳淳,淳厚也;察察,嚴苛也(察察兩字毫無「太過明察秋毫」之意);缺缺,狡詐也(缺缺兩字完全沒有「匱乏」、「缺少」之意)。兩句意謂:執政者清靜寬和,老百姓就忠誠純樸;執政者苛察嚴酷,老百姓就狡黠奸詐。

古文學養不足,讀書又不求甚解,施先生對前人語句(尤其是古文)理解錯誤在所難免,但香港一般人對古文的了解水平較低,對知名人士如施先生的說話認受性又特別高(鄭裕玲小姐在訪問中附和施先生無線電話故事的觀點,一方面是因為鄭小姐學問不夠水平,又沒受過嚴格的邏輯訓練,不察覺施先生的誤導和偷換概念,更在對事情不了解的情況下,盲目相信施先生一面之辭;鄭小姐不大了解「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的含意而相信施先生這樣知名人士的演繹恐怕亦是原因之二),不糾正施先生的錯誤和客觀上的誤導,恐怕它會貽人子弟,於心不忍,乃為之。再者,錯誤解讀導致誤導,不糾正施先生的錯誤解讀,會縱容施先生繼續誤導古文水平較低的市民,令他們以為我那樣處理無線電話的使用,違反老子的教誨。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