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861)

評媒體有關區議會選舉的報導和評論(2)

 

﹙原文發表於2015年11月28日﹚

p       媒體 r 筆者

 

p       『民建聯派出36名新星首次參選,亦有14人當選。工黨主席李卓人指今次區選成績差強人意,但看到港人求變心態。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亦指,自由黨亦有資深區議員成功連任,但議員若有堅實地區工作都落敗,反映選民「改變之心大了」,想讓新人嘗試。』

 

r       議員若貨真價實有堅實地區工作表現,而令大部份選民滿意,選民是不會有改變之心的。所謂做生不如做熟,讓新人嘗試始終有風險。

 

p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主任馬嶽分析,多個政黨「大佬」落敗是今屆選舉的特別現象,不少沒有深厚地區經驗的新人反而成績不錯,反映與「首投族」渴求改變,資深候選人包括立法會議員等身分,反而成為一種負累。

 

馬嶽認為,今次選舉會加快政黨的新陳代謝,對於「新人、素人參政」有積極的鼓勵作用,但對政黨而言是一個很大的警惕。以民主黨為例,年輕參選人的戰績較佳,元老級參選人反而輸的比率更高。他續指,今次選舉對於泛民、建制整體政治版圖沒有顯著改變,但勝選的政治素人,「在不同區域裏注入了新的力量」。』

 

r       「年輕參選人的戰績較佳,元老級參選人反而輸的比率更高」,這現象反映選民對老政客的徹底失望,寧願讓毫無地區工作經驗或地區工作時間不長的年輕人嘗試。

 

p       『今次區選令建制派最感意外的,是多個名不見經傳的傘兵成功搶攤。這些傘兵沒有參政經驗,在地區沒有政績,沒有選民網絡,亦欠缺政黨及政治明星支持,甚至沒有加入泛民的協調名單之中,可說是政治上的「五無人士」。但這些政治素人卻能成功「殺出重圍」,以大衛對抗歌利亞之勢,擊敗政黨支持的候選人以至重量級政治人物;而多名落敗傘兵亦以高票敗選。

 

這個現象完全超出傳統泛民及建制派的想像之外,當中究竟反映了甚麼樣的民情,尤其是年輕選民的心態,無論政府及建制派都仍在思考當中的含義。』

 

r       沒有參政經驗,在地區沒有政績,沒有選民網絡,亦欠缺政黨及政治明星支持,甚至沒有加入泛民的協調名單之中,可說是政治上的「五無人士」』,這些年輕新丁居然擊敗政黨支持的候選人以至重量級政治人物,為甚麼?部份當選的「傘兵」說,勝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年輕,市民期望他們為地區帶來改變。「傘兵」說的可能就是主要原因。

 

但為甚麼希望透過選他們為地區帶來改變?還不是因為不滿參選的政黨支持的候選人以至重量級政治人物。

 

p       『區議會湧現一批新面孔,對於特區政府甚至中央政府而言,應該恰當理解其中的啟示,日後的施政方針必須更加重視新生代的訴求,青年工作不能再流於表面工夫。如果說,區選是明年立法會選舉的前哨戰,那麼真正了解年輕人的想法,爭取年輕人的向心力,實在刻不容緩,否則老一輩的掌權者將會面對更多不畏虎的初生之犢,愈形尖銳的世代矛盾無從化解。』

 

r       說得有理!執政者應透過多種有效渠道與年青人溝通,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對於他們的要求,合理的,而執政者力所能及的,應盡量滿足他們;合理而一時力有未逮應勸他們暫時忍耐,但要盡力盡快創造力所能及的條件;不合理的,要做好說服工作。

 

p       『今次區選有8名傘兵勝出,實屬異軍突起。新民主同盟屬第2次派人參選區議會,上屆祇得6席,今屆卻翻倍勝出15席,16人之中祇得1人落敗。新民主同盟召集人陳竟明表示,今次區選反映市民或支持者認同「守護本土」作為主軸。』

 

r       要注意,本土意識不同港獨主義。新民主同盟所鼓吹的本土意識,是以「香港優先」為核心利益的,似乎相當受年青人歡迎,但這種意識會加深中港矛盾,非港人之福,執政者要認真想方設法化解。

 

p       8名傘兵突圍而出,但激進派卻全部鎩羽而回。其中在油尖旺櫻桃選區,以香港城邦皇室名義出選的中出羊子,僅取得172票。熱血公民、人民力量、社民連皆全軍覆沒。

 

社民連共派出5人參選,黃浩銘在沙田瀝源出選,以300多票敗給新民黨的黃宇瀚。社民連前區議員麥國風、曾健成,也未能在灣仔樂活及東區「翻盤」。派出6人的人民力量,也全部敗陣。主席袁彌明在海怡挑戰新民黨陳家珮,以約700票落選。』

 

『北區水貨客關注組梁金城落戶彩園,結果以1,975高票落敗,民建聯蘇西智以500票之距成功連任,而主打本土議題的「北區動源」成員黃嘉浩在北區祥華選區披甲,以100票之差敗給民主黨陳旭明。』

 

r       港獨及反水貨組織全軍盡墨,證明他們未獲社會主流支持,大家大可鬆一口氣。

 

p       值得留意的是早前表明積極考慮參與立法會新界東補選的新思維,其副召集人黃成智在粉嶺南選區以992票,大比數敗給取得1,824票的獨立人士何樹光。

 

r       以狄志遠和黃成智為代表的新思維,主張走第三條路線,對中央既不會過硬,又不會過軟,簡而言之,是「又傾又砌」,並以此爭取中間溫和選民。黃成智的超低票敗選,似乎顯示這條路線不為大多數選民所接受,還不如新民主同盟的本土主義路線。

 

同樣主張走第三條路線的民主思路(由前公民黨黨員湯家驊牽頭)及「未來@香港」(由民主黨李華明出任召集人),看來要全面思量這條路線,特別是要知北京的看法。市民不支持,這條路線基本上已不容易走,如果連北京亦不大支持,這條路線可以劃上休止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