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846)

李嘉誠撤資?國內官方媒體抨擊的對與錯(7)

﹙原文發表於2015年11月27日﹚

改朝換代,舊勢力退出舞台是早晚事

北京是甚麼時候開始實施「打壓富豪,收買底層,擴大政權根基」這個對港政策?應該始於胡溫執政時期。胡溫特別強調福為民開、改善民生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推行上述新國策是最順理成章不過。

李嘉誠又是甚麼時候開始覺察北京的新國策?

2012年3月18日(離特首選舉還有8天),長實主席李嘉誠高調開腔「挺唐」,認為特首候選人唐英年的政績和政府經驗,對港人較好,更表明3月25日當天一定會投票給唐英年。他又說,沒聽聞有地產商改變支持唐英年的態度。

從3月初人大政協兩會至李嘉誠開腔挺唐這段時間,中聯辦對個別選委的說法,都暗示中央傾向梁振英,祇是未明確說出他的姓名而已,而中聯辦全面挺梁,沒理由是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執行中央決策。李嘉誠此刻公開表態有兩個目的︰向中央及選委反映他及他所代表的主流地產商和大財團不認同梁振英,趁最後機會改變中央領導人想法;穩定自己陣營,避免支持者跳船。

中央最後還是透過劉延東及中聯辦為梁振英拉票,使梁相對高票當選下屆特首。中央這個取態意味著統戰策略的大轉變︰無視香港主流地產商和大財團的政治訴求,不取他們的政治代表者和富二代唐英年,而取出身基層和較同情中下階層的梁振英,中央已從回歸初期較重視拉攏大資本家變成現在較注重拉攏中下階層(亦即社會的大多數)。

統戰策略的轉變背後,是治港理念的轉變,從較注重香港的繁榮安定到較重視社會和諧和改善中下階層的民生,前者要爭取大財團,後者是向弱勢社群靠攏。

在1984年之前,香港的商業世界是英資財團的世界,匯豐銀行、怡和集團、太古集團和其他英資大財團由於得到英國政府(透過港英政府)的特殊眷顧,在香港享有政商特權,壟斷著商界。華資不論多有錢多能幹,祇能居次位。

1984年,英國與中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承諾於1997年交回香港主權給中國。這件劃時代的大事,改變了華資、英資勢力的此長彼消,英資大財團(太古集團除外)知道大勢已去,紛紛先後遷冊撤資,從此喪失在香港商界的特權和壟斷地位,而華資大財團自此取而代之。李嘉誠集團最終能成為全港商界最有影響力的集團,實有賴於這個大轉變。

2012年3月18日中央的表態,與1984年英國承諾交出1997年後的香港主權,有異曲同工的作用。那就是,自該日起,以李嘉誠的長和系為首的傳統華人大財團從此不再獲中央的特殊眷顧,日漸喪失特權和隨之而來的商業壟斷。

香港傳統、崇尚西方那套管治方式及土生土長的大財團失勢,代之而起將是那一股勢力?政治上注重拉攏中下階層,經濟上可不能拉攏中下階層,代之而起的必將是土生土長、比較接受國內那套管治方式的中型財團和來自國內的大型國企和民企。得勢集團在香港的政經利益的分配上,必然會愈來愈佔有主導地位。

在香港回歸中國後,中資的勢力漸漸抬頭,內地企業與資金水銀瀉地的進軍香港各個經濟環節。近年恒生指數成分股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資企業佔港股比重,由零飛躍至半壁江山以上,按市值計,已佔近6成,按成交計更已近7成,呈現在比例上的華資中資此消彼長;無論股份交投、市值、資產淨值以至盈利規模,本地華資企業都被中資過江龍壓倒;在中港上市公司排名榜中,前十位幾乎全由中資企業壟斷。

不少南下來港發展的中資企業都是巨無霸企業,如工行、中石油的總市值就分別超過兩萬億元人民幣,一家國企市值經已可與長和系公司的市值匹敵。本港金融界人士普遍認為,華資企業已呈現被邊緣化的迹象,這趨勢更是難以逆轉。

聰明如李嘉誠,對這種轉變當然洞若觀火。面對梁振英上台不足一年就發生的雍澄軒酒店拆售被阻事件,李嘉誠對這種轉變體會當會更深。面臨這種巨變,識相的舊有壟斷勢力通常會開始部署將主力撤出香港的商業舞台。從這個角度去看,李的撤資是洞觸先機及無奈的撤離。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