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785)

蔣介石與毛澤東的青少年言志詩(2)

 (原文發表於2015年6月11日)

 

蔣介石故鄉所在的溪口雪竇山景色絕佳,他一生中曾多次登臨,樂而忘返。曾囑夫人宋美齡實地勘測,擬建成中國第二個廬山。1920年11月23日,33歲的蔣介石寫下《雪竇山口占一絕句》:

「雪山名勝擅幽姿,不到三潭不見奇;

我與林泉盟在夙,功成退隱莫遲遲。」

從詩作可見,蔣為名山大川所醉,頓萌功成便身退,歸隱林泉之想。然而終其一生,蔣從沒真的退隱。

政治大人物最難處理的,就是在適當的時機進退,功成身退尤其難得。蔣、毛兩人都是梟雄,都是長於打江山(建國),拙於治國,根本不適宜於治國階段繼續當權。毛的一生,更被史家普遍詬為「建國有功,治國有罪」。兩人一生英名晚節不保,皆因懂進不懂退,錯過在最光芒四射的時刻退下政治舞台。

1945年抗日勝利,蔣介石聲望如日中天,國家又行憲還政於民,此時蔣若在萬方掌聲中「功成身退」,讓賢能之士上台治國,那就給國政一個更始重生的機會,一方面顯示了自己無私的節氣,一方面也許可以避免大陸後來的巨變(國民黨在軍政經全線失敗,丟掉整個大陸江山)。縱使繼承人最終還是江山不保,中共上台,那已不關蔣事,蔣乃能保住個人晚節,名垂青史,不失為一個完美結局。

蔣固然未能把握進退時機,他的死敵毛澤東亦不見得更高明。在1949年,毛領導中共將蔣趕到台灣這個蕞爾小島,擁有天下。當毛在開國大典登上天安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今天成立成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後,若能掌政一段短時間便翩然引退,把治國大權交給擅長治國的劉少奇、周恩來及鄧小平等人,哪裏會有後來的反右、三面紅旗、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等慘絕人寰的大災難?百姓又何至於幾十年一窮二白?也許不必等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中國早就「大國崛起」了。而毛千年一遇的偉大,不但可保,載諸史冊,還可以立大功、立大德及立大言三不朽俱全,史上罕有其匹。

現在俱往矣,可惜,可惜!

蔣、毛為何都與功成身退擦身而過?很簡單,是因為戀棧權力、視人民如芻狗和對自己的治國能耐過份高估,滿腦袋都充斥著領導國家富國強兵及迅速崛起,捨我其誰的自負。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