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戰有感(3)

侯賽因不免一敗底因

在評論伊拉克戰爭時,中國軍事專家們每愛將巴格達保衛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戰役斯大林保衛戰相提並論。在該場戰役中,侵略者德軍起初憑著優勢軍力節節得勝,將守衛者蘇(聯)軍驅趕到城內,蘇軍在城內頑抗,雙方在斯大林格勒長時期進行著激烈的巷戰。大城市中的斷垣殘壁十分有利於頑強而持久的防守,蘇聯軍民充份利用這些障礙物抗擊入侵者,寸土必爭。德軍被逼逐屋作戰,損失十分慘重。戰役從1942年7月開始,到1943年2月結束,蘇軍大勝。雙方各投入超過百萬兵力的斯大林保衛戰並且成為德蘇戰爭的轉捩點,蘇軍自始由弱勢及防守轉為強勢及進攻,最終贏取了整個戰爭。

巴格達保衛戰中的伊拉克軍,會否令歷史重演,在巷戰中拖垮美英聯軍,從而取得整個戰爭的勝利?

我看不會!

巴格達與斯大林兩個保衛戰,不乏雷同之處,但相異之處更多:

1.      德蘇兩軍兵力相若,武器精良相若;守城的伊軍兵員較攻城的美軍為多,但前者的軍備遠遠落後於後者,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十分懸殊;

2.      兩軍相比,德軍固然精銳,但蘇軍卻是堅不拔,耐力驚人,與德軍各勝擅場;出於保家衛國、家仇國恨,伊軍鬥志高昂是毋庸置疑的,但伊軍本質素非驍勇善戰,遇到軍力強盛者如美軍,有一擊即潰、不戰而降的往績,耐戰力存疑;

3.      斯大林格勒縱使被圍,但蘇軍卻能圍而不闕,與大後方連接,在斯大林格勒以北、伏爾加河以西地區仍能集結100萬到125萬生力軍,在高加索的50萬還不包括在內。蘇聯的軍火生產力亦強,為前線生產的坦克每月至少1,200輛,大量物資源源不絕通過伏爾加河這條交通命脈從後方運進城內,斯大林格勒軍民無論在兵員還是物資都得到補充,有守的本錢;在美軍牢牢包圍下,巴格達這個內陸城市與外聯絡已被切斷,孤立無援,所儲備的武器、糧食僅足半年之用,伊拉克本身又不事軍火生產,在美軍狂轟猛炸下,巴格達軍民有彈盡糧絕、斷水斷電之虞,怎守下去?

4.      指揮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蘇軍將帥如斯大林、朱可夫,軍事才能超群絕倫,而侯賽因及其主要將領與他們相距不可以道里計,與此次美軍將帥比亦高下立見。既決定在巴格達打城市遊擊戰,就要把兵力集中在城內,融入民居,但侯賽因早前居然派遣數師精銳的共和國衛隊佈防於城郊,禦敵於國門之外,表面上很聰明,其實是置大軍於無遮無掩的沙漠平原,徒讓美軍發揮制空權及高科技武器的優勢,將其消滅,伊拉克有生力量過早消耗殆盡。將帥是戰爭的靈魂,有更高明的將帥,戰爭先自勝之過半。

狡猾如侯賽因對上述形勢當然洞若觀火,心裏明白無希望擊潰美英聯軍,他的如意算盤是窺準美軍不敢大開殺戒夷平民居,就乾脆依仗民居之險及熟悉市內地形打持久戰,希望曠持日久,美軍傷亡枕藉之下,美國國內支持戰爭的主流民意會逆轉,逼使美國撤軍講和。

侯賽因意欲揚長避短,固然聰明,但美軍亦不笨,對巴格達圍而不攻,避免己方重大傷亡,只是利用空中及高科技武器優勢,繼續狂轟猛炸,削弱對手,這同樣是針鋒相對的揚長避短。

更絕的是,美國不待攻克巴格達就準備宣佈成立伊拉克新政府,這對侯賽因絕對是致命一擊。侯賽因以軍隊及警察治國,擁護者固然不少,但敢怒不敢言的反對者恐怕更多。同仇敵愾下,反對者槍口暫時一致對外,但當發覺大勢已去,大抵不會再為侯賽因賣命。

伊拉克戰爭不會速戰速決,但侯賽因最終不免一敗,原因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