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的第六份施政報告 (3)

決定性優勢一個就足

 

施政報告其中一個主題是振興經濟。如何振興?大家恐怕都十分想一窮特首的思維路向。

報告第10及11段寫道:「克服香港經濟困難,振興香港經濟的基本條件,仍然存在於香港固有的優勢和面對的新機遇之中。儘管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香港的優勢依然存在。中央領導人認為,香港在國家未來的發展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來訪的外國政要和外來的投資者,也紛紛看好香港未來的發展前景。香港是亞太區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是貿易、航運、資訊和服務的樞紐。我們仍然擁有作為國際都會的軟硬件,包括敏銳的商業觸覺、先進的基礎設施、靈活的金融系統、嚴謹的法律制度、自由開放的政策、廉潔有效的公務員隊伍、簡單的低稅制、人才薈萃以及高度國際化等有利條件。我深信,只要我們與時並進,充分發揮優勢,不斷開拓創新,香港的優勢和角色決不會被亞太區內任何城市所取代。」

上述的論述,使我想起了特首在2001年10月的施政報告,在論及香港營商環境的優勢,特首道:「香港是國際公認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系。這裏有健全的法制、公平的競爭環境、嚴謹的市場監管制度,開放的外匯體制、靈通的資訊、廉潔的政府、穩健的財政和簡單的稅制。」

兩段論述何其相同也,香港的優勢特首講來講去就是這麼多,2001年是這樣,2003年也是這樣,再無新添。平情而論,所列出的優點的確不少,而且有份量,珠三角、上海、深圳及亞洲其他幾條小龍的優點都沒有那麼多,甚至沒有部份乃至全部上述優點,但人家營商成本低(低很多很多),人的素質高(經過七十年代至97二十多年的富裕日子,特別是97前幾年的泡沫經濟,香港大部份人都成了泡沫人,素質每況愈下,黃腫腳不消提),二個優點頂你一萬個!

優點及缺點不在多少,而在是否決定性。優點不管怎樣多,如果非決定性的,最多你只贏了戰役,但輸了戰爭,終歸仍敗。相反地,缺點弱點不管怎多,如果你掌握了決定性優點,縱使輸了戰役,但贏了戰爭,終歸仍勝。珠三角目今乃世界工廠,產品素質一般較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價格則許多時候只是香港的零頭,營商成本因而是一個決定性競爭因素。人的素質就更不在話下,什麼都是由人創造的,人的因素第一,絕對是決定性因素,什至是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

國內經濟鼎盛短中線對香港不一定利多弊少
在論述振興香港經濟的條件,特首除了強調固有的優勢外,又提及新機遇:「香港毗連的袓國內地,是舉世公認目前經濟發展最蓬勃和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國家已確定未來二十年的發展戰略,力爭到二零二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二零零零年再翻兩番。從當前的國際國內大勢看,這個目標可以實現。我國經濟總量目前居世界第六位。據世界銀行預測,到二零二零年,中國將位居世界前列。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為香港擺脫困境和振興經濟,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這段說話亦不禁使我想起特首在2001年施政報告某些片斷:「我們的國家在世界上迅速崛起,既帶來許多新商機,又產生新挑戰。」「香港背靠袓國大陸,連接世界各地,其他地方都羡慕我們這個獨有優勢。而中國經濟則一枝獨秀地持續增長,既為我們提供新的發展機遇,也催促香港加快進步。」

2003年報告有關說話基本上是2001年的翻版,概然這樣,我在評述2001年報告可以不用修改了,謹再覆述以饗新讀者:「解放以來迄今,中國與香港的經濟關係十分微妙,中國對香港從來都是既補足扶持,又競爭,只不過有時以補足扶持為主,競爭為副,有時則以競爭為主,補足扶持為副。補足扶持或競爭,不一定是中國主觀意志,而是客觀形勢使然。大體而言,78年以前,由於鎖國政策及頻繁的政治運動,中國對香港幾乎完全是補足扶持,毫無競爭,這是香港最好的時光;79年至94年,中國開始經濟開放,這時期以補足扶持為主,競爭為副,香港日子仍過得很好;95年迄今,特別是97以後,經濟開放已見成效,發展一日千里,這時期以補足扶持為副,競爭為主,國內城市以三低一高對香港三高一低的壓倒性競爭優勢擊倒香港,香港成了中國經濟開放的祭品,日子開始難過,日後會更難過。背靠祖國大陸,以前的確是香港獨有大優勢,但時移世易,面對其強勁競爭力,香港首當其衝,背靠祖國大陸,不但不是優勢,反而是一個負面因素,世事之吊詭,莫過於此。」

細心比較2001年與2003年特首的兩段說話,差別還是有的,前者提到「我們的國家在世界上迅速崛起,既帶來許多新商機,又產生新挑戰」,隱晦地承認背靠袓國不是絕無壞處,2003年的說話再無類似用語,好像認為現時一絲一毫不利之處都沒有了,大家盡可安心。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