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的第六份施政報告 (2)

諉過避責

 

報告第5段道:「香港多年來為人羨慕的高增長、高收入、高就業、市場穩定、舉目四處繁華、到處都是機會的優越性,為什麼似乎日漸一日地消失?究竟出現了什麼力量,使到香港經濟產生這樣深刻的變化,香港內部和外部有什麼因素在彼此互動,才會導致這些後果?」

說到點子上了,不禁精神為之一振。香港由盛而衰,如能究其因果,從而恰如其份制定相應對策,復興就成功了一半。

報告續道:「在這段期間,由於種種原因,形成了香港的泡沫經濟,支撐著表面的繁榮。這種繁榮並非完全建基於生產力的提升,而是主要依靠資產、工資和物價的輪番上漲,形成過高的成本結構,嚴重影響了香港的民生和對外競爭力,並且助長了一部份市民炒股炒樓「搵快錢」的心態,削弱了他們的拼搏精神。世界上任何一個條件再優越的地方,都不可能長時間支持如此的泡沫經濟的膨脹…….….…香港作為一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在過去能夠創造奇蹟,有內在的制度因素,以及市民刻苦頑強、拚搏向上的精神。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周邊環境的特殊因素。…………我們過去的成功,更多的是在周邊地區,尤其是祖國內地的競爭力沒有發揮、或者沒有充分發揮的情況下獲得的。」

報告最後作結論:「綜合而言,正是在經濟全球化、知識化的新形勢下,在周邊地區經濟迅速崛起和競爭力不斷提升面前,香港原有的優勢和地位明顯受到挑戰;科技基礎薄弱和人力資源錯配等問題日益顯現,再加上由於泡沫經濟爆破、世界經濟陷入周期性低潮、香港與周邊地區的物價差距、以及持續通縮的夾擊,使到香港經濟長時間陷入低谷,失業率不斷上升,不少人的工資持續下跌,市民經受著經濟調整帶來的痛苦。

致敗的原因講了許多,就是不見特首提到自己所領導的政府的施政失誤。從97年接手時的繁華興盛、機會處處到今天的財富急劇萎縮、失業高企及年年巨額財赤,特首及一眾高官竟然毫無責任,都是別人的錯,都是社會的錯?

內憂外患所形成的困難和痛苦,一個高明的政府領導人總可以運用其雄才偉略帶領市民在最短時間內征服之。縱使不能征服之,總可以將困難和痛苦減輕,將其時間縮短。現實是,在董建華的弱勢平庸管治下,香港原有的困難和痛苦,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時間不是縮短了,而是延長了。特首在報告中將自己及高官的過失,推得一乾二淨,不但天下人不服,亦使天下人對其未來施政失卻最後一絲希望和信心。

至於特首所提的其他致敗內因外因,不以人諱言,許多還算講得對,但個人不大認同其中一點:「恰恰在這時候,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化,主要標誌是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崛起,它改寫了生產力的傳統定義,改變了經濟競爭的遊戲規則。它突出了誰擁有優化的經濟結構和具有優秀的技術、知識、人才,誰就更能夠在新一輪經濟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特首及財政司司長素來認定香港的經濟轉型其實就是向知識經濟過渡,但由於香港科技基礎薄弱,遲遲不能過渡,因而轉不了型。這種論斷我不敢苟同,始終認為香港經濟的困境,主要是因為香港競爭力衰退,而競爭力衰退則因為三高一低(高匯價、高樓價租金、高工資及人的素質低)。原因其實就是這般簡單,何需牽強地歸咎於玄之又玄的知識經濟呢?!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