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力與市場機制(一)

旅法朋友陳增濤先生,就我「與朋友論香港競爭力」三篇文章再度來信及撰文回應,謹將增濤兄信文照錄,並加個人一些意見:

文彥兄,

  就您「與朋友論香港競爭力」一文,我撰寫了附文,嘗試握要而嚴謹地論述我對香港競爭力的觀點,以饗讀者及您。


工作愉快!

陳增濤
2002年2月4日

 

煮酒論英雄之:競爭市場難英雄

在港英執政的最後八年,報章上經常提到香港政府的不干預政策。所謂不干預政策,就是政府不用行政手段,干預競爭市場的運作,讓市場通過價格的變動,自動調節供求關係,尋找均衡。競爭市場機制有什麼好處呢?原來社會的資源,在競爭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下,會得到最佳的配置。這就是經濟學理著名的《帕累托效率》。

但是,香港的聯繫匯率,以及政府規定的每年50公頃土地的限額供應,是如何使到競爭市場的自動調節能力機制失靈的呢?

首先,在聯繫匯率機制下,不論美元對港元的需求有多大,港元對美元的價格都是固定的,也就是說,1美元兌換7.8港元。這個固定的匯率是如何達到的呢?主要有兩個手段:第一,香港政府可以動用它的外匯儲備買入或賣出港元,用人為的干預直接平衡供求關係;第二,香港政府可以通過加息或減息,引導投機者的套利行為,間接改變港元的供應和需求。因此,為了達到聯繫匯率的目標,香港政府必須通過行政手段直接或間接干預外匯市場的運作。近年來香港的通貨膨脹率遠遠地超過了歐美。在競爭市場的自動調節機制的運作下,港元的匯率會自動調低以維持香港的競爭力。但是由於聯繫匯率使港元對美元的匯率固定不變,很自然的,香港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就變得越來越貴,到如今已達到高不勝寒的地步。因此,現在唯一的途徑是通過通貨收縮,才能部分的抵消市場失衡的壓力。

另一方面,香港政府規定的每年50公頃土地的限額供應,人為地抑制了市場上土地的供應量。如果市場正常的運作,當房地產市場求大於供時,樓價趨升。但是由於樓價上升,更加多的房地產公司投資蓋樓,增加了樓房的供應,因而緩和了房地產升值的趨勢。但是每年50公頃土地的限額供應是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正因為有如此明確的供應短缺的信息,益使房地產市場變成了投機的賭博場所。十多年來,房地產價格翻了好幾翻,遠遠超過了香港人的購買能力。由於聯繫匯率,香港的利率需跟隨美國的利率而變動,否則就會引發外匯投機者的套利活動。因此香港政府不可能用利率政策來作為調節經濟的一種手段。這就造成這一種現象,即當房地產市場過熱時,香港政府無法利用加息來冷卻,反而如果美國減息了,香港政府則需跟著減息來為房地產價格加溫。這單向的市場信息,加強了房地產價格升值的動力。

香港的工資高漲,基本是符合市場運作的規律的。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通貨膨脹失控的年代,工資高漲正反映了市場的力量。尤其是在房地產不正常的增值的推動下,工資上升的壓力更加明顯。尤其是,由於近年來香港政府在賣地方面的收入十分可觀,使香港政府完全忽略了賣地收入的增長,是不能夠作為經常財政收入增長來源的這一明顯道理。不知不覺間,在香港這樣的商業城市裡,高級公務員的工資,都可以和工商界的高級管理人員比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更使歐美政界人士羨慕不已。大名鼎鼎的美國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Greenspan)的年薪只有港元一百萬,法國的財政部部長,年薪只有港元六十萬,而香港金管局總裁,年薪則九百五十萬港元,真令人不可思議!香港政府到底有沒有勇氣去削減它巨大的財政赤字呢?其實,香港政府沒有任何別的選擇,要麼開源,要麼節流!我希望香港政府應先考慮節流。以身作則,這正是董特首在香港市民面前樹立其新形象的最好機會。

但是,市場機制是不是真的靈丹妙藥呢?其實問題並不在這裡。近年來,經濟學界對市場機制的運作提出了不少質疑。今年的諾貝爾經濟獎,就給予了對市場信息作出貢獻的阿克勞夫(Akerlof)等經濟學家。但市場機制是現時最靈活的經濟體系,世界上,包括美國在內,沒有一個國家的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從人類的經驗中,一個靈活的富有自動調節能力的競爭市場經濟體,它更有創新的動力來面對挑戰。其實,競爭市場是殘酷的,因為企業須不斷的改善它的競爭力來爭取定價能力。如果香港這十多年是處於競爭性的市場,可能香港不會有這麼多現今商界之英雄,如李嘉誠先生。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耶?但是,今日的香港需要更競爭性的市場機制,來增進競爭力,務求在 21世紀保持它昔日的光輝。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