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收購,戰術上可取,戰略上不智

去年五月,美聯收購了規模佔第五位的香港置業,一躍而成為規模最大的地產代理。本月十七日,中原宣佈收購規模佔第三位的利嘉閣,反超前美聯再度成為地產代理的一哥。

我身為今次收購事件中、利兩間主角公司的股東,兼有利嘉閣控制性股權的優先認購權(如我行使該權,則中原收購頓成泡影),本來不好評說,但面對影響整個地產代理行業生態而傳媒稱之為〝世紀收購〞的事件,還是要寫幾筆。

在淡市中透過收購去擴展及增加市場佔有率,與對手大打消耗戰,美聯為始作俑者,中原受不了屈居第二的刺激,如今遵隨相同做法,照辦煮碗。從戰術角度去看,這是相當高明的做法。透過收購,將一間有份量的敵對公司收歸己有,經過收編整頓,集團產生一加一大過二的綜效效應,佔有更大的市場份額,是無可置疑的。助長內部志氣,滅對手威風,亦是另一成果,更不用說將自己提升到市場一哥所帶來的其他有形及無形利益了。

從戰略角度去看,中美的做法,卻相當愚蠢。香港置業及利嘉閣由於經營不得其法,競爭力弱,早就危在旦夕,如果中美不收購他們,他們早晚會不攻自滅,到時中美自會成為最大得益者:港、利所騰空出來的市場份額絕大部份(特別是一手樓盤)將由中美瓜分;港、利所流散的員工,中美有最大的優先選擇權,擇其精者而用之;更彰顯中美市場數一數二的地位。所有上述成果都是在不用增開分行、不用大量增添前線員工(接收港、利前線人員只是以強換弱及填補空缺),以及不用增加其他固定支出的情況下達至的。

過去數年,由於樓價及成交量大跌,行業整體收益只是旺市時的二成左右,根本不足以養起目前這麼多公司及從業員,大小公司其實都應該瘦身。要增加市場佔有率,透過量(即分行及員工)的增加並非唯一途徑,還可透過質的改良,亦即透過提升員工素質去達成。明顯地,後者盡管可能較為費時費力,但本小利大,安全係數高,實在遠較前者可取,中美捨後者而就前者,戰略並不高明。再說,經濟環境差及成交僧多粥少仍犯本擴軍,是捨利潤(一不小心還會虧本)而圖市場佔有率,而利潤才是營商的微言大義,捨本逐末,中美領導人的錯誤戰略有可能陷股東於險境。

錯誤歸錯誤,如果中原成功收購利嘉閣,對業界影響將十分深遠,兩極化局面頓告形成,一邊是中美兩個超級強國,一邊則是規模不可同日而語的中小行。中小行的生存空間肯定會日益狹窄,日子愈來愈難過,進一步大淘汰無可避免,未年一年出局者超過40%不足為奇。

無需收購的超級大行從事收購,需要合併匯聚力量抗衡大行的中小行則抗拒合併,吊詭之事,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