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投票前後

3月18日(離特首選舉還有8天),長實主席李嘉誠高調開腔「挺唐」,認為特首候選人唐英年的政績和政府經驗,對港人較好,更表明3月25日當天一定會投票給唐英年。他又說,沒聽聞有地產商改變支持唐英年的態度。 



從3月初人大政協兩會至李嘉誠開腔挺唐這段時間,中聯辦對個別選委的說法,都暗示中央傾向梁振英,祇是未明確說出他的姓名而已,而中聯辦全面挺梁,沒理由是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執行中央決策。李嘉誠此刻公開表態,是盡最後努力為唐英年扭轉形勢,既加重了唐英年的籌碼,亦同時反映了唐勢危。李嘉誠此舉有兩個目的︰向中央及選委反映他及他所代表的主流地產商和大財團不認同梁振英,趁最後機會改變中央領導人想法;穩定自己陣營,避免支持者跳船。 



中央最後還是透過劉延東及中聯辦為梁振英拉票,使梁相對高票當選下屆特首。中央這個取態意味著統戰策略的大轉變︰無視香港主流地產商和大財團的政治訴求,不取他們的政治代表者和富二代唐英年,而取出身基層和較同情中下階層的梁振英,中央已從回歸初期較重視拉攏大資本家變成現在較注重拉攏中下階層(亦即社會的大多數)。 



統戰策略的轉變背後,是治港理念的轉變︰從較注重香港的繁榮安定到較重視社會和諧和改善中下階層的民生。 



在選舉投票前二、三天,幾位知名的唐英年支持者(任志剛、葉澍堃、盛智文、劉麥嘉軒、吳思遠及賴錦璋)透過整版整頁報章廣告,列出種種理由,強烈表態支持唐英年出任下屆特首。在中央已曲線表態支持梁振英及唐英年基本上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他們的表態,和李嘉誠一樣,顯示了某種義氣和堅持,與轉軚的選委相較,雖失諸不識時務,但在人格上卻較轉軚者高了一大截! 



在田北俊領導下的自由黨往往有神來之筆,最矚目的要算是2003年為反對23條立法,田北俊竟不惜脫離行政會議,最終導致23條立法流產。在3月25日特首選舉投票中,自由黨四個最高領導人不惜違背中央的意願,都投了白票。不少人將他們的行動視為維護一小撮大財團的利益。個人不認同這種看法,要維護一小撮大財團利益而投票,田北俊等四人大可繼續投票給唐英年。不這樣做,他們是顧及社會大多數人的感受(不認同唐英年為下屆特首的適合者,對梁振英則不無猜疑),投白票是表示尊重這個感受。不用說,這個尊重著眼點在於今年9月的立法會議席選舉的選票。但自由黨的一再與中央行動不一致,在中央心目中肯定大大失分,日後恐怕要付上重大代價。 



唐英年敗選後,眼泛淚光,失望難過之情表露無遺。唐英年其實是不必那麼失望難過的。他的敗,不是敗於僭建及其對事件的失當應變,不是敗給感情缺失,而是敗於中央在這次特首選舉中,老早就選定梁振英為真命天子(見拙作《未來特首,中央似已作出選擇》及《依然看好梁振英》),唐不過是陪跑者。沒有僭建和感情缺失,他還是要落敗的。要怪的,是自己十年八年前已有問鼎特首寶座之心,但卻一直吊兒郎當地不肯付出代價作相應準備,滿心等待免費午餐的黃袍加身;是自己的性格才能根本不足以勝任特首,而過往的人生弱點辮子處處,很易讓人捉過正著,參加這場慘烈的競爭,自取其辱是自然結果。在中央大力挖票下,最終仍能保留289票,可說雖敗猶榮。 



從另一角度去看,唐英年以較為平庸的性格才能,竟然在香港政壇二、三十年屢居要職(立法會議員、問責局長、財政司司長以至政務司司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離特首寶座祇是咫尺之遙,運氣之佳,世間罕見。人生如此,夫復何求!唐英年長時間贏取了不應贏取的,短時間輸掉了應輸掉的,這樣的賽果,十分合算。得到上天和港人的如此厚待,唐應感恩、看開、放下,而非再耿耿於懷。 



我於去年9月經過具體政局研究和分析後,判斷梁振英「應該是中央領導的寵兒,他有最大的機會贏取下屆特首的寶座!」。我當時的判斷(有別於一般香港人以至評論員,不以充份理據為前提,喜愛買「大細」般靠估),很少人相信,不少人乾脆嘲笑我政治外行,寫政治評論是班門弄斧,要求我別再寫政評了,還是專注寫地產方面的議題為好。經過6個多月的選局發展(特別是3月25日前數天的拉票戰),相信大家會同意,梁振英的當選和唐英年的敗選,表面上是偶然,其實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