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致命傷 – 人的素質不斷弱化(6)

開發大西北的啟示 
(原文發表於2001年6月18日) 

 

由政務司司長曾蔭權率領的開發大西北參觀團曲終人散,早已告一段落。社會輿論從香港財團與西北當地締結合作協議的數量著眼,一般評價不高,認為雷聲大雨點小,不外是一場政治大秀。我個人則認為它應值更高的評分,至低限度它刺激我們思考,想想香港的資金人才該朝哪個方向跑。 

隨著傳統優勢一個個消失、減弱,營商成本(員工薪金、商舖租金)踞高不下,以及員工素質的江河日下,香港產品及服務競爭力大不如前。除了金融服務業,我看不到哪一門生意是好做的,當老闆的及打工的各有一本難唸的經。在目前的大氣候下,我們在港幹甚都事倍功半。相反地,在國內,由於租金地價平、工資低、人才多,以及經濟增長率高、商機處處,做甚麼都事半功倍。近年國內經濟增長率每年平均總有百份之七、八,沿海富庶地區更達雙位數字,遠遠超過香港,國內經濟是處於上昇軌,香港的則走下坡路,發展潛力孰大孰小,是不言而喻的。 

資金及人才理應向發展潛力大的地區走,這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台灣人深明此理,早在廿多年前,當鄧小平一搞經濟開放,有感本土發展已趨飽和的台灣大小企業就大規模地蜂踴到大陸各地去。香港同期不是沒有擁抱這個潮流,但主要限於製造業、飲食業及酒店業,限於中小企業,發展區域則多集中於珠江三角洲。 

與其坐困愁城,我們各行各業的資金及人才,何不再來第二次大規模北進?與十多二十年前比較,國內法規及基建已更為完善,經濟發展更好,購買力更高,做生意應該是更易的,更何況,中國加入世貿在即,日後做甚麼都將要參照世界一般標準,這對北進的香港企業及人才肯定是有利的。 

許多人將投資中國大西北視為高風險,大潑冷水。這種看法其實大可不必,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很難說哪一種投資方式較好,得看各人個別條件及所擬爭取的目標。我不是說投資大西北較可取,較諸珠江三角洲,我們在大西北較乏人脈網絡,大西北經濟及基建亦遠為落後,法制肯定沒有沿海大城市般完善,在大西北營商風險肯定較沿海地區高,但大西北自有其獨特優勢:提供眾多投資優惠;營商成本更低;未開發的各式各樣處女地多;正因為它落後,香港資金及人才更易突顯其先進優勢。對藝高膽大及進取的企業及人才,大西北可能是更佳選擇。 

進軍大西北,還是沿海富庶地區,應採取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策略,還是穩健為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不應該再囿於本土主義,資金人才要流向發揮空間大的地區就食。我們不是時常自詡有國際視野嗎?是時候証明我們講得到做得到了,更何況進軍國內有助國家經濟發展,較進軍其他國家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