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相嗎?

我可以明確告訴大家,人是可以相的!不過不是根據玄之又玄的柳莊麻衣的迷信相法─相面、相掌,而是建基於相其言行舉止─知人。 

知人,就是懂得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中鑒別他的德行、才能、學問、識見和性格。愈能於短時間內精確掌握別人的德、才、識及性格,知人就愈高明。 

知人的能力基礎,在於洞察力、分析力、推理力、判斷力、學問和識見,這些能力越強,知人之能就越厲害。   

一定的言行舉止,代表了一定的德、才、識 (學問識見)、情 (性格)。同一言行舉止,不同人所接收的訊息或理解可以截然不同,知人之能越強,則理解及判斷越精確。 

在中國歷史上,慧眼識英雄(亦即知人)的例子數不勝數,隨便舉幾個例: 

漢高祖劉邦的未來岳父呂公與沛縣縣令是朋友。一次,沛令宴請貴客,當地官吏與富豪紛紛祝賀。沛縣主吏掾蕭何擔任宴會的司儀。他依據客人送禮的厚薄安排座次。賀禮千錢以上的坐堂上,不滿千錢的坐堂下。當時,劉邦不過是小小的亭長,身無分文,進門後卻高喊「賀禮萬錢」。眾人大吃一驚,呂公深以為奇。他仔細端詳劉邦的相貌和氣度,頗有出眾之處,對他十分敬重,不顧眾人猜忌的目光,徑自將劉邦引入上座。蕭何對此十分不滿。他認為劉邦好說大話,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劉邦卻談笑自若,不時對那些貴客流露出輕蔑的神色。 

酒宴快要結束時,呂公特意挽留劉邦,他對劉邦說:「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劉邦字季),願季自愛。臣有息女,願為箕掃妾。」意思是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劉邦為妻。呂公的夫人得知此事後,直埋怨呂公說,你經常說我們的女兒氣質不凡,將來一定會成為貴人,沛令向你求婚,你都沒有答應,怎麼會許給劉季這樣一個人呢?呂公不予理睬,終於將呂雉(即後來的呂后)許配給劉邦。 

在呂公看來,劉邦除了相貌和氣度不凡外,他的豁達大度,不拘小節,表現了藐視禮法傳統、官吏豪富的大家風度,認定劉邦將來一定大有作為。後來,劉邦果然率眾反秦,奪得天下,開創西漢王朝。 

商鞅,本名公孫鞅,戰國時期衛國人,自幼好刑名之學,志向遠大,年輕時離家到魏國求學,在魏相公孫痤門下作家臣。公孫痤很快就認識到,商鞅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一直想舉薦他為官輔政。還未及舉薦,公孫痤便得了重病,臨死前,他向前來探望的魏惠王鄭重地建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聽之」,希望魏惠王任用商鞅為相,主持全國政務。公孫痤提醒惠王,如不用商鞅,「必殺之,無令出境」,以免商鞅為他國所用。魏惠王不相信商鞅有何才能,對他不用亦不殺。正在此時,秦孝公求賢若渴,到處招攬人才。商鞅得知,星夜奔秦。 

商鞅得見秦孝公,便痛快淋漓地陳述了治國平天下的主張,秦孝公越聽越入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與商鞅促膝而談,一拍即合。為實現改革的宏偉目標,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國先後兩次頒佈新法政令,使秦國迅速富強起來,奠定了消滅六國而完成大統一帝業的堅實基礎。 

曹操十五、六歲的時候,去拜會大名士橋玄。橋玄歷任漢靈帝時期的河南尹、司空、司徒、尚書令及太尉等高職。 

橋玄一見曹操,雖見他「姿貌短小」,但卻「神明英發」,心中甚感驚異,再經一番交談之後,橋玄倒真打心眼裡佩服這個青年的學識見地,不禁脫口而出地讚嘆道:「今天下將亂,安生民者其在君乎(天下在不久以後將陷於紛亂,此後能夠幫助老百姓安居樂業的,必是你了!)」 

另一大名士何顒,是太傅陳蕃、司隸校尉李膺的好友,曾高居三公之一的司空位置。何顒在第一次看到曹操,便私下感嘆地對友人說:「漢家(漢皇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東漢末年在士大夫中品評人物的風氣很盛,汝南人許劭,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專業人物鑒定家,他和堂兄許靖,每逢初一,都在鄉裡替專程前來拜訪的人作人物品定,這便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月旦評”。曹操廿歲之前在汝南會見了許劭,並用很謙卑的言詞向許劭述說了自己的抱負。許劭把曹操上下打量了一番後,斬釘截鐵地說:「你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一聽,大笑而去。 

荀彧是東漢名士、司空荀爽的侄子。袁紹曾經把他奉為上賓,他看出袁紹「終不能成大事」,就投奔了曹操。曹操與他談話後大喜說:「此吾之子房(張良)也!」從此他成為曹操智囊的首領,日後為曹魏出謀獻策,立了大功。 

孫權知人的本事亦很了不起,他登位時祗有十八歲,周瑜向他推薦年僅二十多歲的魯肅,權與之談論,終日不倦,同榻抵足而臥,魯肅向他提出「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的戰略決策,他半夜披衣起謝。拔擢呂蒙於行伍,及在劉備大軍壓境下,起用年輕將領陸遜為統帥,更見孫權的卓越眼光和膽識。 

東晉司空郗鑒遣使到司徒王導府中擇婿,王家少爺們都一本正經,盡顯貴族氣派,唯獨王羲之(日後的中國書聖)坦腹東床,徑自進食而不理來客。訪使覺得王羲之太隨便太粗野,但郗鑒則覺得他自然洒脫無拘無覊,最後特意選他為婿。 

呂公、公孫痤、秦孝公,橋玄,何顒,許劭、曹操、孫權及郗鑒能於極短時間內,看穿別人的性格、才能和識見,體現了極高的知人之明。懂得知人及用人的君主,如秦孝公、曹操及孫權,在功業上都獲得極大的成功。 

人才有許多表象或假象,亦有許多枝枝葉葉的大大小小的優點缺點,知人首重看穿本質,看透主流。識才於未顯之時,拔才於槽櫪之間,更是有獨特眼光、有遠見的表現。呂公和郗鑒的高明,便因為善於捕捉人的本質、性格主流,以及識才於微時。許劭初次見年輕(未及廿歲)及未入社會工作的曹操,短短交談後,就斷定曹操日後乃「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眼光之銳利,令人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