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69)

胡錦濤的講話是責還是勉?(1)

(原文發表於20041228)

 

國家主席胡錦濤於1219日訪問澳門,出席澳門回歸五週年的慶祝活動及主持第二屆澳門特區政府就職典禮。趁着董建華來澳述職之便,對香港特首及其管治班子講了話。

 

胡錦濤首先肯定香港特區政府的工作:「應該說最近一個時期,香港形勢總的在向好的方面發展,這和董先生和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各位官員、大家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中央政府對你們的工作是肯定的。要繼續鞏固和發展香港的這種態勢,需要特別行政區政府和各界人士一起共同努力,團結奮鬥。」

 

胡錦濤隨即向香港特區政府官員提出三點希望:「第一就是希望大家以香港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為重,以國家利益為重,要加強團結、和衷共濟、互相支持、力求穩定。第二點就是希望大家都本着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推動香港經濟的發展,努力改善民生,維護好香港社會穩定。第三就是希望大家一起來,認真回顧香港回歸七年來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走過的歷程,總結經驗,查找不足,不斷提高施政能力和管治水平。」

 

對於胡錦濤的講話,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

 

前港事顧問及預委鄔維庸認為胡錦濤語多勉勵,是對全港市民說的,不祇對董特首及問責高官;中大亞太研究統籌員王家英認為,胡的三點希望語調溫和,祇是原則性建議,是鼓勵多於訓斥,而且內容與對澳門特區的四點希望也沒重大差異,祇是部份本港傳媒及輿論太敏感及上綱上綫;自由黨主席田北俊表示,看不到胡的講話有任何訓斥成分,祇是反映中央對香港近期事件的關注;民建聯副主席譚耀宗說,中央政府要求特區政府改善施政,是實際和合理的要求;行政會議成員兼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曾鈺成着記者不要斷章取義,他指胡錦濤沒有教訓董的意思;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首席講師宋立功表示,胡錦濤公開提出對董建華及主要官員執政要求,做法非常罕有,顯示中央對特區政府的管治危機有憂慮;民主黨主席李永達說,胡錦濤要求特區政府改善施政,是其上台以來嚴厲的一次批評,溫家寶早前出訪歐洲,提出關注香港大嶼山火災,在在顯示中央政府對港府管治能力的擔憂。

 

事件中主角董特首又如何看待胡的講話?

 

董建華返港後召開記者會簡介述職情況,記者問及胡錦濤在訪澳期間三番四次公開盛讚澳門特首何厚鏵,對董建華則提出三點要求,他會否覺得有些慚愧?董建華笑着回答,胡錦濤在講話中肯定了特區政府的工作,同時提醒他們要不斷提高管治水平,要總結經驗、找出不足之處。

   

董建華否認胡錦濤的一番話有責備或教訓的意思,認為胡作為國家領導人,祇是表達自己的期望,這很正常,而他過往也曾多次這樣說。董跟着說道:「他說得非常好,你們應該正面地看他的說話。」他強調政府並無管治危機,祇是香港是個多元化社會,政府及團體聽到不同意見而作出改變,這是很正常的。

 

一位外籍記者表示,不知是否翻譯的問題,他覺得胡錦濤的講話是批評多於正面,並且是對董建華歷來最嚴厲的批評。董建華即場把胡錦濤的講話翻譯成英語宣讀一遍,強調胡錦濤先肯定了他與特區政府的工作,之後才談到該三點期望,希望記者不要弄錯。

    

看問題不可孤立地、抽空地看,不能祇看胡錦濤的講話而不及其餘。先看看胡是怎樣稱讚何厚鏵及他對澳門特區的四點希望是怎樣的。

    

胡錦濤1219日早乘專機抵澳,甫下機便主動走到記者區,問候澳門居民,並讚揚澳門的成就。他說:「澳門回歸祖國五年來,經濟社會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我們衷心祝願,廣大澳門民眾,在以何厚鏵先生為特首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領導下,和衷共濟,團結奮鬥,一定能夠把澳門建設得更加美好。」

 

胡錦濤在探訪一個澳門家庭,討論到澳門社會問題時,主動的拍著身傍何厚鏵的肩膞,向受訪家庭及傳媒公開表示:「中央非常信任他 (何厚鏵)、支持他。」

 

在澳門政府的歡迎晚宴上,胡錦濤致辭時繼續讚揚何厚鏵:「在以何厚鏵先生為首的特別行政區政府領導下,澳門各界人士團結進取,開創了澳門歷史的嶄新局面。今天的澳門,社會安定祥和,經濟持續增長,民眾安居樂業。對此,中央政府和全國各族人民由衷地感到高興。」

 

1220日早上,胡錦濤在主持澳門第二屆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就職典禮上向澳門政府提出四點希望,要求澳門政府:第一,以人為本,不斷提高管治水平;要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急民眾之急,想民眾之所想,積極回應民眾要求;提高決策水平,推行行政和法務改革;繼續高度重視治安問題,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維護安定的社會環境。第二,要集中精力,促進澳門的經濟持續發展。第三,要著眼長遠,加緊培養澳門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第四,要維護安定,努力建設包容共濟的和諧社會,在愛國愛澳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社會團結,不論來自何階層、何界別的人,也不論其信仰甚麼主義、甚麼宗教,都可以也都應該在愛國愛澳、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大目標下團結起來。即使對某些問題存在不同意見,也可以展開理性討論,相互包容,求同存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