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115)

 

香港的經濟轉型

(原文發表於2003年10月3日)

 

早前中央推出一連串挺港措施,港人對香港的前景信心一下子大增,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是股市及樓市大好。信心這個東西,易來易去,它是事態發展的果,而不是因,這點不要本末倒置。要長期維繫信,終歸到柢還得靠弄好經濟,而要弄好經濟,必須處理好經濟轉型。

 

眾所週知,香港97前的龍頭行業乃地產,但97後,地產一落千丈,不能再倚仗地產了,要倚靠甚麼行業?大家都大談經濟轉型去救港,怎樣轉型?特首及高官(特別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一時說走高科技路線,一時又說向知識經濟轉型,但講歸講,始終弄不出任何具體落實,很快就無疾而終,於是大家又再陷入新的苦惱,苦苦思考怎樣轉型。

 

我個人對香港經濟轉型有另類看法。香港的經濟病在哪裏?三高一低也!甚麼三高一低?匯價高(多得聯繫匯率!)、租金(樓價)高、薪金高,以及員工素質低,與鄰近的國內大城市比較,不是一般高低,而是離譜的高低,縱使樓價大跌及經濟通縮,此三高一低的情況祇是程度有所改變,但本質不變。三高一低使香港的產品及服務價格相對高昂而質劣,競爭力弱,經濟不景乃應有之報。

 

許多人都不想樓價跌、薪金跌,於是舉出紐約、倫敦及瑞士為例,力證國際大城市從來都是高樓價高薪金而完全沒競爭力衰退問題。這些人大概沒有想到,人家自有獨到之處,有眾多高增值的產業群或佔國民總值壓倒性比例的高增值龍頭行業,生產力高,自可支持高樓價高薪金,但香港目前並不具備這種條件,在創造出這種條件前,我們最好還是另闢途徑。

 

國內沿海地區經濟欣欣向榮,一日千里,依靠主要都是一般行業,祇是因為三低一高(低匯價、低樓價、低薪金及員工素質高),就打遍天下無敵手,連日本這樣的出口大國也怕了它。我們香港無疑有多種優勢:法治、低稅率、廉潔有效的公務員隊伍、資訊流通、制度完善及言論自由等等,但這些優勢都不能抵消三高一低的破壞力,這樣,我們的優勢就不再是優勢。

 

我們的國民經濟,百分之八十六為服務業,絕大部份都是低增值、勞動力密集的行業,十九歲以上的人口,百分之六十祇有初中教育水平,不是長他人威風,滅自己志氣,我們沒有條件走高科技或知識經濟之路。與其守株待兔尋找烏托邦式的新的龍頭行業,何不立定決心走大陸之路?!一於想方設法化三高一低為三低一高,縱使我們不能低或高到大陸大城市一般,祇要高或低得合理,配上我們本身的特殊優勢,我們便有競爭力。

 

換言之,我們的經濟轉型,不在高科技、高增值,而在普通行業(特別是服務業),而在利用特有優勢強化它們。化三高一低為三低一高的過程當然漫長而痛苦,但長痛不如短痛。更何況,有了中央的大禮,過程當可大為縮短,痛苦大為減輕,我們應該承受得起,此刻不試,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