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反服貿學生,馬英九該怎辦?(1)

台灣學生佔據立法院,運動以「太陽花」(即向日葵)命名,導火線是執政的國民黨欲借擁有議會大多數議席的優勢,強行閃電通過兩岸服貿法,違反先前與各黨訂定的「逐條審議」共識。學生反對這般黑箱作業,遂取「太陽」之名,乃引進光明之義。

 

平情而論,很難說服貿協議的草擬、定案和審查完全黑箱作業。事實上,對於ECFA和服貿協議的諮詢、討論,早在2009年已於政界、學界、產業界展開。從當時的研討會的辯論和後來的一系列文獻,官方簽訂協議的取態審慎,黑箱作業這個罪名有點莫須有。

 

對於學生和民眾的「反服貿」,迄今已有不少分析,認為兩岸經貿互動,經濟規模小的台灣向大陸開放,恐怕「得不償失」。民眾擔心日後工作機會、投資機會以至個人權益會受損,當中的確對《協議》內容有誤解成分,但無可否認,在資源有限的自然制約下,開放的分配系統必然造成競爭大增、平等公平分配的原則亦無從實現,因而也不能怪責「反服貿」的群眾失去理智,祇能夠說,馬英九政府缺乏政策解釋的能力,誤判民情,令形勢愈演愈糟。

 

學生佔據立法院議事廳的訴求是政府退回協議、建立兩岸協議的監督機制(先推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馬英九總統與學生對話。

 

學生的訴求是否合理,不能抽離現實處境。

 

以兩蔣死後的1990年,據IMF的計算,以台灣1,600萬人口,GDP規模的PPP計算,是大陸的41%,(香港則是20%),所以港台合計是61%,當時可以與內地平起平坐,但2012年,這個數字已是7.2%(台)和3.2%(港),即使和大陸各省來比,亦祇能排在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之後,台灣排在第六位,是排第一的廣東的51%而已。目前可以自豪是還比上海和香港大。經濟上若無內地的「超國民待遇」,恐怕若不堪言。

 

一方面,土生土長非常熱愛自由的台灣人,深切了解經濟上對大陸開放,即使程度及不上大陸對台灣的開放,亦擔心有朝一日會因眼前的經濟甜頭而嘗長期政治苦果!這是台灣學生和民眾和平佔領立法院的底因;另一方面,正如憲政法制專家李訓民指出:「『服貿協議』有利於兩岸跨國生產,產業分工的布局,不僅促成兩岸外國直接投資的誘因,互為良性循環,更得以兩岸的投資創造效果,吸引全球資金到台灣長期投資,這才是台灣企業脫胎換骨的契機,也是台灣解決國內投資停滯,停止員工薪資不升反降的最後機會。」

 

學生民眾和馬政府都處於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處境。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