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210)

民意主導不利香港長遠發展

(原文發表於2007420)

 

曾蔭權以高民望、高提名、高得票(三高)當選第三屆香港特區行政首長。三高中,曾蔭權恐怕最看重高民望,因為它代表了民意的支持,有了這個民意基礎,曾蔭權才可高枕無憂地得到中央政府的祝福,才可使親中央的各派勢力「團結在曾蔭權領導下的特區政府周圍」,才可令泛民主派不可動輒就挾民意自重,才有足夠的實質權力基礎去強政勵治。

 

當選後自然要在未來五年任期逐一落實競選政綱內各項承諾。最值得注意的承諾,是曾特首在競選網頁上的總結,他承諾未來施政「必會以民意為依歸」,可以推斷,未來政府要推行的政策,凡大多數民意反對的,曾特首都會擱置,政府未提出而大多數民意想推行的政策(雙普選等政制敏感議題除外),政府都會制定並執行。

 

對於這個未來政治趨勢,我是期期以為不可的。民意這個東西,政府領導人不可不聽,但又不可盡聽。群眾往往是短視、盲目的,事事讓他們牽著鼻子走,最終一定粉身碎骨,一敗塗地。甚麼都不聽,他們會認為你剛愎自用,無視民意,他們一定會和你對著幹,非要你下台不可。左右為難,怎辦?

 

解決之道,在於平衡。特首是領導人,要領導群眾,凡事「必會以民意為依歸」,爭取選票時可以講得這般漂亮,真正施政卻不可胡來,如果推行甚麼都以民意為依歸,要你這個領導人做啥?這樣就可當地區領導人,不是太易?似乎誰都可當!民意當然重要,但不必盲從,細心聆聽,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足矣!甚麼是善?凡能為香港帶來整體長遠利益的政策、制度或措施就是善。做領導人,就要有領導人的氣魄,擇善要固執,雖千萬人,吾往矣!有時是要頂著巨大反對聲音去推行必要而不受民意歡迎的政策的,領導人要補救的,是發揮優秀的說服技巧,讓市民了解、諒解和接受,最低限度減少反對聲音。

 

民意是以人的數量去體現的,可以想像,佔市民比例最高的肯定是中下階層,他們的訴求每每比較集中在民生,例如最低工資、爭取各種福利、減低貧富懸殊實施均富、促進平等及打擊官商勾結等等。面對這些民粹訴求,政府若把持不定,很容易將香港推向一個高度社會主義的城市,失卻動力和競爭力。

 

香港過往的種種競爭優勢已經逐漸削弱或消逝,愈來愈有被珠三角、長三角邊緣化之勢,但香港市民仍普遍安於逸樂,死抱著過去三十多年的黃金歲月,大吃老本而不肯重新振作。各方力量都放在爭奪一件日形縮小的餅,而不是想方設法先弄大這件餅。

 

面對著這樣心態的市民,曾特首如真的純以民意為依歸施政,我敢肯定,他在任期內寶座會坐得穩如泰山,但一定無甚建樹,想青史留名,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