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208)

居安思危

(原文發表於2007331)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前二天發表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出香港在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一。主責該研究的倪鵬飛博士在記者會上表示,香港在本地生產總值(GDP)規模和效率等指標上仍遠超內地主要城市,北京及上海要追趕仍有一大段距離。

 

在經濟上,香港要生存和發展,就要講求競爭優勢,但甚麼是競爭優勢,我們有些什麼競爭優勢,優勢的發展情況怎樣,許多人卻是不甚了了。

 

經濟競爭優勢不言而喻,是指經濟發展因素的競爭優勢。經濟發展因素又可分為決定性因素、獨特性因素和普通因素。決定性因素指少數幾個主要奠定某個地方綜合競爭優勢的因素;獨特性因素指某個地方獨有的而別人所無的因素,這種因素的競爭優勢比較能長期持續,特別有利;普通因素指我有別人亦有或容易有的因素,具備這種因素不足恃。綜合競爭優勢取決於:

 

1.          經濟發展因素數目的多寡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取得優勢的因素愈多,競爭優勢愈大。

 

2.          決定性因素的保持和發展

 

綜合競爭優勢不在優勢因素的多寡,而在因素是否具決定性,優勢縱多,如非決定性,最終必敗;優勢縱少,祇要是決定性,最終必勝。決定性優勢一個頂十個百個,其得失不可以普通道里計。

 

3.          發展速度

 

優勢絕少是停滯橫行的,通常是不進則退,發展速度高十分有利,原本較強者,會愈益拋離本已落後的對手,使其更落下風;原本較弱的,會逐漸拉近差距,最終會後來居上。

 

4.          揚長避短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獨特優勢,端看你是否懂得發掘和創造,更看你是否懂得發揮,善發揮的,可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每個地方亦必有所短,不懂得避短補短者,敗,理所當然。

 

5.          對客觀形勢的利用

 

競爭優勢會因時因勢而變,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原有的獨特因素和決定性因素可能逐漸削弱甚至喪失,但與此同時,新的獨特因素和決定性因素亦每每可能湧現。善於審時度勢及高瞻遠矚者,自不會對削弱和喪失長嗟短嘆,而會及時掌握及創造新的獨特和決定性因素,從而保持及發展綜合競爭優勢。

 

文革結束(1976年)之前,香港利用了國家的封閉、專制、政局動盪和落後,建立了許多優勢。但隨著國內78年以來近30年的經濟開放改革,國內經濟一日千里,許多城市、地區都崛起成為香港的經濟競爭對手。香港不少過往的獨特性優勢退化為普通優勢,普通優勢則變成劣勢,決定性優勢就剩下金融、物流、旅遊和地產。上海人大代表最近已向國家建議制定上海國際中心特別法»,為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提供特別立法支援,上海市政府並且發表了中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藍皮書»,反映上海問鼎國際金融中心已由坐言到起行,以上海之人才濟濟及軟硬件實力之雄厚,如果我們仍不思進取,不出二十年,香港作為全國第一金融中心的地位恐怕不保;在貨櫃碼頭方面,近年我們受到深圳鹽田港和蛇口港、上海及廣州的黃埔港等急速發展的港口挑戰,在空運方面,南韓的任川機場、廣州的花都機場、深圳機場,甚至將來上海浦東機場,都日漸成為香港機場的強勁對手,我們物流的優勢,仍可保持多久?

 

現時我們還有甚麼持續性優勢?大抵還有完善及獨立的司法制度、簡單稅制和低稅率、廉潔而有效率的政府、大中華及亞洲地區罕見的新聞、訊息、經濟、宗教、思想、集會結社及言論各方面的高度自由,還有香港的優越地理位置和經歷百年時間演變而成的香港整體市民素質和公民意識,但上述各種優勢不足恃,若不好好加以保護和發展,都不難被削弱甚至喪失 (人的素質江河日下,再無先輩影子,就是一例) 

 

97年至2003年,香港經歷了一段苦日子,面對困境,不少香港人痛定思痛,比較能反省自己的弱點,亦較願改變自強,但隨著中央的全力支援,香港自2004年經濟逐漸復甦,有危機感的人見少賣少,絕大部份人 (包括高官、議員) 都被表面繁華所惑,樂而忘憂,不知大禍之將至。

 

回歸十年以來,我們的國民經濟幾乎是原地跑,國內一線城市則六、七年就翻一翻,如果我們仍不居安思危,盡快找出經濟轉型的法門,想方設法加強現有優勢和創立新優勢,反而對目前人均收入遠高於深圳、上海和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一位沾沾自喜,滿足於吃老本,大勢去矣!

 

現狀固然重要,但發展前景更重要!

 

香港不但要面對國內大城市的競爭,還要面對國際,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出,香港在生產率方面仍遠落後於其他國際大城市,應該急起直追。倪鵬飛建議香港學習紐約和倫敦,大力強化基礎教育,以提升人材素質及生產率。中大地理與資源及管理學系沈建法教授亦認為,香港在人力資源上較內地大城市祇有些微領先優勢,但與國際城市的差距卻很大,政府應盡力提升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倪、沈兩位先生的意見,可謂暮鼓晨鐘,希望已連任的曾蔭權特首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