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及中大民調的微言大義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1116日的網誌說道:

 

「守法不是法治的全部,但守法是法治的重要部份。要把非法行為辯解為不破壞法治,即使不是不可能,也需要極高的門檻,犯法後自首顯然並不足夠。違反法院禁制令,更是直接衝擊法治的核心,絶不應該。」

 

「示威者以公民抗命作為佔領行動的道德理據。我沒有作過深入研究,但我認識廣為稱頌的近代公民抗命例子,如甘地和曼德拉,都是靠自我犧牲為感召,不是靠影響其他市民生活和利益,作為向政府施壓的籌碼。」

 

「佔領行動已經五十天,是時候回歸理性。如果示威者真的相信他們所爭取的是正確的目標,他們應該停止佔領行動,否則祇會失去道德高地。」

 

在我的印象中,曾俊華是一個低調、想有所作為、政治取態比較中立、廉潔及有施政為民抱負的高官,與他那沙煲兄弟曾蔭權前特首很不同。無論是政績還是言論,曾俊華過往絕少令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但今次發言,卻令我有驚艷之感。

 

三段說話都相當精彩有力,可圈可點是第三段的「道德高地」。這四字是何所指?是指第二段的「示威者以公民抗命作為佔領行動的道德理據」內的「公民抗命」?看來不是。公民抗命是示威者的道德高地,卻不是曾俊華心目中的道德高地。曾俊華要求示威者「停止佔領行動,否則祇會失去道德高地」,文內的道德高地顯然不是指公民抗命,而是指示威者在曾俊華心目中的道德高地。

 

在不少市民心目中,佔領運動爭取民主的熱誠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在佔領初期著實得到不少掌聲與馳援,尤其在警方施放87枚催淚彈試圖驅散示威者之後,黃絲帶一呼百應的激情訴求,贏得市民大眾的認同或支持,不少人寧願犧牲一點點個人的自由,甚至不惜生計受影響,也不介意道路被堵塞,幾條主要幹道交通癱瘓。簡而言之,示威學生有理想、純真,敢於挑戰權威、不怕犧牲去為整體港人爭取民主就是他們在市民心目中的道德高地。曾俊華所指的道德高地,應與該等市民沒有差異。果如此,曾司長似乎對示威者爭取民主不無同情及嘉許之心,而以他那樣的建制地位,那是不是令人眼前一亮?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一個小組1116日公佈的最新調查顯示,不支持佔領行動的受訪者,由上次10月調查的約36%,上升8個百分比至近44%,支持佔領行動則由約38%下降至約34%,換言之不支持佔領行動比率超越支持者,另有67%受訪者認為,佔領人士應該全面撤離佔領區域,祇有約14%認為不應撤離。負責調查的學者分析,如佔領人士持續不退,不排除支持佔領人數比率會再進一步下跌。

 

調查又顯示,祇有21%人滿意政府處理佔領運動的表現,表示不滿意的有約48%,另有52%受訪者認為政府要作更具體讓步,解決目前的局面,表示不需要的有38%

 

至於政改問題方面,近47%受訪者表示立法會應否決,按人大常委會政改框架制訂的2017年特首普選方案,支持通過方案的約有36%

 

前後兩次的民調變化(不支持佔領行動由36%上升至44%;支持的由38%下降至34%),顯示了顯著的民意逆轉,接近七成的受訪者認為佔領者應該全面撤離,對比14%的反對撤離,是一面倒的反對示威學生和青年繼續佔領,這就是目前的主流民意。

 

示威學生和青年以損害公眾利益、妨礙社會秩序、影響經濟環境、佔領交通幹道的手段作為籌碼去爭取民主,愈來愈引起市民的反感。佔領行動嚴重損害市民的利益,佔領行動的時間愈長,就愈損民,就愈與民為敵,愈失卻市民的支持,結果是愈對示威者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不滿意政府處理佔領運動方式的有48%,滿意的僅21%。受訪者不滿意甚麼?不滿意政府沒有果斷清場以恢復社會秩序?看來不是,因為52%受訪者認為政府要對示威者作更具體讓步,以解決困局。由此可見,大部份受訪者至今還是同情示威者的,不贊同政府清場,他們不滿意政府處理佔領運動的方式,正正是因為政府對示威者讓步不夠。但物極必反,如果示威者繼續一意孤行、殘民以逞,不排除民意有可能大逆轉到要求政府清場、執法、拘控,甚至使用一點暴力。

 

47%受訪者表示立法會應否決政改,那意味著接近一半受訪者反對人大常委會的政改決定,這亦是目前的主流民意(如果抽樣調查準確反映整體民意)。這反映大部份市民亦想要民主,祇是不贊成不認為佔領這個手段可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