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業鴻溝,分化根源

過去四個星期,香港佔中運動驚心動魄,撕裂了整個社會。行政長官梁振英1020日晚在官邸接受少數記者採訪時承認,持續三周的「佔領」行動不但反映佔領者要求更廣泛民主,也反映出他們在經濟方面的不滿,尤其是樓價高企,以及提供給年輕人的社會流動性有限。梁振英認為,要平息他們經濟上的不滿,方法應該由政策補救,如增加房屋供應。

 

梁振英的看法,證明他對香港的時局,特別是社會問題,是清醒的。

 

參加佔中運動的年輕人表面上是不滿人大常委會的政改決定不夠包容,因而抗議及要求撤銷,骨子裏他們其實是擔心欠缺公義又不平等的政制安排令香港的核心價值受損,其中包括港人享有的種種經濟自由及公民權利,特別是置業的權利和上流的權利。說得更白,他們更痛恨古已有之、於今為烈的貧富懸殊。在這方面,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在《置業能力與青年抗爭》有很好的分析:

 

「但凡與參加街頭佔領行動的青年男女交談過的記者、社工、教師、神職人員等各界人士,都發現貧富懸殊現象已成本地社會矛盾的一大導火線。」

 

「樓價飆升至史無前例的水平,較1997年高峰期高出三分之一,零售商舖租值更冠絕全球。

 

自置居所住戶百分比由199135.3%增至目前的35.9%,增幅僅為0.6%,當年市區一個400平方呎的住宅平均樓價為100萬元,首期祇需樓價半成,而家庭入息中位數為月入10,325元;時至今日,面積相若的住宅價值已升至460萬元,首期高達樓價四成,而家庭入息中位數為月入22,900元。

 

1991年的置業首期相當於5個月的家庭入息,現在是80.9個月,升幅達15倍,可見一般家庭的置業夢想近乎遙不可及,社會難免分化,中產階級對經濟前景信心動搖。社會上既有大部分市民不滿經濟現狀,自然難免躁動不安。

 

市民眼見主要開支項目如住屋、公共事業、日常用品、交通、通訊、娛樂等,似乎都由十數家企業所包辦,經營業務又往往與地產發展相關。年輕人觀點容易接受激進的看法,以為富豪主宰本地經濟,地產霸權仗勢欺人,他們認為社會不公已不容置疑,罪魁禍首則非政制安排莫屬,而北京政府作為幕後操控者,更是難辭其咎。」

 

「今時今日,一個年輕人若無父母資助,要儲夠本錢支付按揭首期簡直難比登天。八十後這一代,如今將要背負起父母一輩避過的供樓重擔。」

 

「香港目前面臨的樓價高企現象,既揮之不去,亦同時衍生雙重難題:缺乏置業能力的一半人口終日抱怨樓價過高,已經置業的另一半人口卻不願樓價下跌,雙方分歧根本無法化解。本地社會矛盾固然以不同面貌呈現,但造成社會分歧的根源在於樓價高企。」

年輕人愈來愈激進的態度,反映他們對未來愈來愈悲觀。樓價前所未有的高企,社會流動迅速減少,年輕人根本不再相信上一代的奮鬥故事(靠努力改變命運,草根家庭子弟最終可以晉身中產,甚至進入上流社會)。香港的執政者要有出色的政績,看來不僅要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打開一條更光明燦爛的路,還要注意發展成果的公平分配、照顧年青人的置業需要和減輕貧富懸殊所造成的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