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評兩岸領導人(4)

蔣經國(續)

 

一般人都認為知己難得,人生若有一兩位知己,於願足矣。對於李光耀這樣的大人物,知己更難求,說不定一位也沒有。但他竟然視蔣經國為知音,印象中,在已知的資料中,蔣經國應是李提到的唯一知己。對於李光耀那樣自負的偉人,蔣經國這個知己在他心中評價有多高,不言而喻。

 

跟和鄧小平有許多共同點一樣,李光耀和蔣經國亦有許多共同點:主張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曾留學歐洲(李留英、蔣留蘇)、博覽群書、極具抱負和遠見、廉潔、政治鬥爭經驗豐富。尤有甚者,兩人的施政都融會法、儒兩家,這在世界政壇上,倒是異常罕見;推行強人管治,但蔣經國晚年變得開明,而李則一仍舊貫地獨裁;兩人都在領導強鄰虎視眈眈、本土資源匱乏的小國小地開山劈石地走向富強;李光耀出生於19239月,而蔣經國19104月,相隔不足13年,基本上是同年代的人,經歷和價值觀相近者多。

 

蔣經國任內的建樹,可立豐碑,舉其犖犖大者:

 

     推動許多建設及政策,譬如十大建設;

 

     開放大陸探親,打破兩岸中斷近40年的隔閡,促進改善兩岸關係;

 

     蔣經國很早就意識到,祇有持續發展經濟、落實政治民主,建立更開放的社會,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才得以繼續維持。1980年代,蔣經國加速民主改革的年代,從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及報禁、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及直到國會改革;

 

     《動員勘亂時期人民團體法》的草擬工作,曾遭遇國民黨黨內質疑,大幅度開放自由權利是否合宜的聲浪。蔣經國的回應是,「解嚴後當然應該更寬,不能更嚴,否則就是換湯不換藥。」國民黨必須持續改革的基調因此確定;

 

     大量啟用台灣本省籍官員(如林洋港、謝東閔、邱創煥、李登輝)等,使國民黨逐漸本土化;

 

     任用大批專業技術及財經官僚主政(如李國鼎、孫運璿、俞國華等人);

 

     讓台灣取得令人矚目的經濟成長,讓台灣贏得亞洲四小龍之首的美譽;

 

     關心基層民眾的生活,並實際走訪台灣各鄉鎮以了解地方實際需要,勤政愛民,成為台灣走透透的始祖。其親自下鄉走訪與親民的活動,以拉近與人民的距離,據知每年超過200次,勤勞程度難有人出其右。同時也極注重偏鄉建設,落實水電及基礎醫療衛生建設,減少城鄉差距,也改善偏鄉地區人民的生活;

 

     擔任行政院長任內,為了改革台灣人鋪張餐飲的陋習,因此在電視上的政令宣導時告知大眾:台灣人每年可以吃掉一條高速公路(指餐飲開銷的費用可挪來建設一條高速公路),同時提倡「梅花餐」(指每餐五菜一湯,梅花的五片花瓣代表五菜,花蕊代表湯,使餐飲闊奢風氣得以收斂);

 

     在推行10大建設之前先推行針對政府行政方面的10項革新,使行政執行更為簡廉有效,進而讓10大建設施行時更加紮實,此外也向人民頒布「政治與社會革新」的8項要點,也有人將此兩次的革新頒布共稱為18項革新;

 

     推動台灣的航太科技:譬如研發AT‑3自強號高級教練/輕攻擊機、經國號戰機。

 

由於蔣經國開明的形象、加上執政時期正逢台灣快速的經濟發展、同時台灣社會秩序良好、專業人士不受掣肘、最後放手台灣民主化、開放大陸探親等關係,配合上當時隱惡揚善的媒體環境,使他獲得人民很高的認同,台灣歷次調查顯示,蔣經國均為台灣人民最懷念及肯定的總統。而由於其所展現的親民風格,獲得很正面的評價,部分政壇人物,如宋楚瑜、馬英九皆標舉蔣經國為從政典範,努力要營造類似的形象。

 

蔣經國的所作所為,都是李光耀激賞的,蔣「沉默冷靜、想法務實」、出言必經「深思熟慮」及「身邊人隨時可坦誠提出己見(哪怕是逆耳忠言)」的性格,也是李光耀讚賞的,加上兩人談話投機、那麼多共同點和蔣對他歷來的禮遇(特別是當蔣某年要動手術,竟指示當時的外長錢復趕赴新加坡對即將來訪的李光耀當面解釋蔣這次無法接機),難怪李視蔣為唯一知己及評價那麼高了。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