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181)

陳方安生志向何在?

 (原文發表於200676)

 

去年12月初,在爭取雙普選的「十二.四大遊行」及隨後舉行的政制改革方案表決前夕,陳方安生高調召開記者招待會,呼籲港人參加遊行,爭取普選。今年七一前夕,歷史重演,陳方安生聯同泛民主派頭頭高調舉行記者會,再次呼籲港人於七一上街爭取雙普選。

 

對於陳方安生的行動及動機,坊間有不同的評價和揣測。

 

一般市民對陳太的行動看法都比較正面,認為她有原則及敢言,不怕開罪中央和香港建制派為港人爭取應有的權利;親中及親建制的人,認為陳太搞破壞;泛民主派不少頭頭則對陳太的忽然民主大有戒心。

 

特首和立法會議員最終由普選產生,是《基本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的,依法爭取,怎看都不能算「搞破壞」;陳太是否忽然民主,信報《香港脈搏》的余錦賢有精闢的論述。余錦賢指出,早在港英時代,陳方安生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政務司,就處處為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保駕護航,而彭定康政改方案的精粹就是要擴大港人的民主,最終達到還政於民。從這個角度去看,陳方安生的民主,絕非「忽然」。

 

我深以余言為然,身為高官(無論是港英時代還是回歸以後),公開言論受到諸般限制,許多時候不能我口講我心,陳方安生過去為官時沒有公開發言支持民主並不一定表示她心中沒有民主。再者,很難想像一個長期受西方價值觀念薰陶及以「香港良心」之譽為榮的人,竟然不擁抱西式民主。

 

別人攻擊陳太倒還罷了,泛民主派頭頭的攻擊就十分令人費解。就算陳太真的祇是忽然民主,祇要這個忽然民主能壯大泛民主派的聲勢,這於泛民主派何傷?!何必口出惡言?對這種費解現象的唯一合理解釋,就是陳太的忽然民主可能「騎劫」了這些泛民主派頭頭的既得及將來可得的利益。

 

陳方安生沒有為自己的忽然舉動提供一個斬釘截鐵及合情合理的解釋,祇是一再強調「見步行步」,各方對其行動動機不免諸多揣測,甚至猜疑。不少人認為陳太有政治野心,想在二零零七年競選行政長官,所作所為不外為競選鋪路。

 

陳太為甚麼在20014月辭任政務司司長?還不是因為與中央政策不協調,不願或不能好好地協助董建華!從那時開始,陳太就不再見重於中央;對於普選,中央希望循序漸進、均衡參與,不願於此刻祝福盡快實施雙普選,陳太最近的行動,不為中央所喜自是理所當然;與曾蔭權比較,陳太有主見有原則、不唯上、不大聽話;與泛民主派聯合,更是中央的大忌。如此這般,你認為中央會於2007年祝福陳太競選行政長官而放棄曾蔭權嗎?二零零七年的行政長官選舉,仍是由八百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主控,而中央對這個選舉委員會有至高無上的影響力,沒能得到中央的祝福,休想在競選中勝出。聰明如陳太,對此形勢自是洞若觀火,她聲言不會競選二零零七年行政長官一職應該是發乎內心的。但不競選二零零七年行政長官不等於不會競選後一、二屆行政長官,觀乎陳方安生語欲還休的重複「見步行步」及祇表明不於二零零七年參選,她並沒有為他日可能競選特首關上大門。

 

迄今為止,信報老闆林行止先生對陳太行動動機的看法最為中肯,他認為客觀環境的局限令陳太的志向也許不在當行政長官,而在成為超越地區政治、走出北京政治陰影的國際知名人物。

 

當國家陷於一個深層矛盾,有理想有抱負的在野政治活動家,往往投身於一個長期政治運動,帶領國人爭取某個目標去解決深層矛盾,從而為自己建立豐碑偉績,例如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的甘地,他領導印度人民向英國爭取獨立;南非的曼德拉,啟導國內的黑人向白人政府爭取平等;緬甸的昂山素姬,想率領國人推翻獨裁的軍政府並建立民主政府。大多數港人希望盡早實施普選,而由於種種原因,中央不願於此刻大開綠燈,這就為擁有獨特條件的陳方安生創造了活動空間,陳太此刻真正想做的,很可能就是要領導港人爭取民主,並首先透過雙普選去體現。

 

不得不承認,如果陳太真的要從事這個運動,而客觀條件又配合,她上可為港人爭取較快實施(例如在2012年或2017)雙普選,屆時縱使年紀老大(曼德拉就是活脫脫的樣版),仍很有機會透過普選眾望所歸獲選為行政長官,下可成為垂之久遠的民主鬥士,蜚聲國際。這種願景對有巨大政治抱負的陳太無疑是很大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