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撤資?國內官方媒體抨擊的對與錯(9)

對李嘉誠撤資肯定多,否定少

 

李克濟於《對李嘉誠,與其挽留不如目送》說:

 

「李嘉誠的選擇就顯得尤為扎眼。從普通人的樸素情感出發,好的時候同享福,遇到困難卻不能共度難關,這在觀感上確實讓一些人覺得有點說不過去。

 

然而,看待一件事情不能僅僅停留於感性。即便是有種種“看法”,也祇能停留於個人內心的幾聲嘀咕,卻難以從公共層面進行“道德綁架”。畢竟,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而動,市場的規則就是遵守法治,祇要在法治框架內,資本享有來去自由的權利。李嘉誠到大陸賺錢,如果因為曾經給予優惠而主張“不宜想走就走”,即便在道德上有正當性,在道理上也說不通,更與法治精神相悖。今天的大陸,政治清明、法治昌明、市場透明,當然有足夠的底氣接受任何資本的歸去來兮。祇是,如果缺少這樣的大視野,激於義憤而情緒失控,甚至公開叫囂“別讓李嘉誠跑了”,就顯得有點落後於時代的不自信了,也不利於企業家樹立信心。」

 

這兩段說話,要害在「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而動,市場的規則就是遵守法治,祇要在法治框架內,資本享有來去自由的權利。李嘉誠到大陸賺錢,如果因為曾經給予優惠而主張“不宜想走就走”,即便在道德上有正當性,在道理上也說不通,更與法治精神相悖」幾句,完全肯定李嘉誠撤資的合理、合法,頂多怪他可能有點不合情。他還不點名責備羅天昊「缺少大視野」、「激於義憤而情緒失控」、「公開叫囂“別讓李嘉誠跑了”」及「有點落後於時代的不自信」。

 

李克濟又說:

 

「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超過12%,這麼大的盤子、這麼重的分量,一個商人的撤離能影響基本面嗎?全球化時代,資本流動再正常不過,沒必要對此風聲鶴唳。」

 

對比羅天昊,李克濟可謂有大視野、冷靜理性,更充滿自信。

 

李克濟最後說:

 

「斯人已去,難以挽留也不必挽留,市場經濟本就是多元經濟、流動經濟,有人走、有人來,有人看跌、有人看漲。祇要中國深入推進改革、堅定完成轉型、保持市場活力,就不用擔心李嘉誠之後沒有資本進來。我們能做的,不是自降身份的挽留,更不是激於義憤的謾罵,而是把這個國家建設得更好,讓今天的離開成為明天的遺憾。

 

資本沒有國界,但商人有祖國。相信包容開放的中國,會為更多商人留一份溫情,不僅會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來容納他們,更會以超越金錢的胸懷來溫暖他們。如果僅僅把中國視為利益性市場,而不是戰略性市場,一些人可能會選擇離開。但時間將證明,大陸錯過的可能祇是一兩個商人、一兩家企業,而他們失去的,則將是與中國一起成長的整個時代。」

 

說得實在太好了,我特別欣賞「斯人已去,難以挽留也不必挽留」、「祇要中國深入推進改革、堅定完成轉型、保持市場活力,就不用擔心李嘉誠之後沒有資本進來」、「我們能做的,不是自降身份的挽留,更不是激於義憤的謾罵,而是把這個國家建設得更好,讓(李嘉誠)今天的離開成為明天的遺憾」、「資本沒有國界,但商人有祖國。相信包容開放的中國,會為更多商人留一份溫情」及「時間將證明,大陸錯過的可能祇是一兩個商人、一兩家企業,而他們失去的,則將是與中國一起成長的整個時代」幾個向中國執政者發出的忠告或論斷,充滿大氣和智慧。

 

羅、吳、李、對撤資評價各有不同

 

羅天昊對李的撤資,否定為主流,但不無存在藉批李來批過往中央政策之嫌,醉翁之意不在酒!

 

吳曉波對李則肯定為主流,更多的肯定在於李的個人能耐和成就。

 

李克濟幾乎全盤肯定,但這個肯定祇在於撤資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他看來,中國崛起才最重要,一兩個商人,一兩家企業的離去,小事一樁而已。他眼中根本沒有李嘉誠,這與羅、吳十分看重李嘉誠的取態,是截然不同的。

 

細心推敲中國官方媒體批李三文,責備(或者責難、責罵)其實不算利害,更未必是中央最高領導人的心意,李嘉誠先生大可放心。要顧慮的,反而是羅天昊口中的中央行而不宣的對港新國策。當然,李先生早就有這個顧慮,行之已久的撤資就是因為這個顧慮,低買高賣反倒非最高的戰略考量。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