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的提名和投票,最佳的策略

31日,特首選舉的參選人提名就會結束。

 

建制派(中央)和非建制派正就特首參選人的提名和326日舉行的投票進行博弈。雙方最佳的提名和投票該怎樣?

 

最佳的策略,說出來,簡單到不能再簡單:集中一切可以集結的票源,投到一個及僅有一個己方想她/他當選的參選人身上,雙方都應這樣做,無論是提名還是投票都該這樣做。

 

中央深明此理,老早就向所有建制派選委明示或暗示林鄭是中央唯一支持的特首候選人,集中力量對付另一個有潛力挑戰林鄭、同屬建制派但不為中央所喜的曾俊華。為此,中央不惜犧牲次佳選擇的葉劉,一票也不漏給葉劉,就像她是敵對參選人一樣。

 

為甚麼中央要這樣做?一則,提名是明票,投票卻是暗票(不記名);在屬於建制派選委的869票中,大約有二、三百票(主要是商界的),中央沒有絕對把握發號施令。在上屆選舉投票前7天,政治局及國務委員劉延東南下深圳,面示建制派選委(特別是商界大老)要投票給梁振英而忘掉唐英年,結果唐英年依然得285票,梁振英僅以不算怎高的689票當選;今屆有效選委1,194人,其中非建制派選委325人,如果在326日投票的關鍵時刻他們綑綁投給曾俊華,而歷史又再重演,竟然有276票(稍少於上屆的285票)建制派暗票支持曾俊華,合共601票,多於選舉委員會1, 200票總數的一半,則中央唯一支持的林鄭就全軍盡墨。預先講明林鄭是中央唯一支持的特首參選人有利於集結票源,形成高票提名。二則,預先講明及高票提名有利於震懾游離建制派選委,使其326日投票不敢偏離中央的選擇。

 

非建制派要人一直聲言今次提名和投票要講策略和效率。所謂「策略和效率」,我的理解是以發揮提名和投票的最大效應(最高境界是取得勝利)為目標,不純以(甚至不以)民意(特別是泛民支持者的)為依歸。但妙的是,在提名階段,非建制派選委竟然分裂,各有所偏,大部份想提名曾俊華,部份想提名胡國興,小部份想提名梁國雄。真正講策略和效率的提名,方式應該與中央的策略相同,就是綑綁所有非建制派選委的票,僅提名曾俊華一人。不用說,泛民頭頭講一套,做一套,講得聰明,做得笨拙。

 

將提名票分配給曾、胡、梁三人,不利之處,顯而易見:

 

1.       為甚麼非建制派選委支持曾俊華入閘?曾也屬建制派呀!還不是因為兩害權衡取其輕,曾俊華與林鄭相比,前者的害較後者輕;為甚麼有大部份、部份及小部份非建制派選委分別想提名曾俊華、胡國興及梁國雄?原因很簡單,提名曾是因為他有勝機,提名胡是因為政綱理念接近,提名梁是因為要保持道德高地。泛民頭頭似乎忘記策略及效率性投票的核心精神在於兩害權衡取其輕及在投票中取勝,既如此,甚麼理念接近和道德高地都應拋開,而應將所有選票集中在提名及投給曾俊華一人。

 

2.       非建制派選委的325票,僅足以提名兩人。假設這兩人是曾俊華及胡國興,及分別得票175150,果如此,問題來了:部份想於326日以暗票支持曾俊華的建制派選委,見到曾俊華僅得175票提名,很可能覺得曾勝機不大,與投票支持他的風險不相稱,乾脆省回那神聖一票,那時怎辦?這豈不是早早就扼殺曾的勝機?還有比這更蠢的提名策略?

 

3.       非建制派選委在提名及投票時將325票分散給曾、胡、梁三人,每人得票不免與挾絕大部份建制派選委提名及投票於一身的林鄭相形見絀,在形象和聲勢上豈不吃了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