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中國人,李嘉誠

 

 

閱報,看到「若靜」小姐一篇名為《不閱讀的中國人》,且節錄幾段精華與大家分享:

 

『有名印度工程師寫了篇《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文章紅遍網絡,廣為流傳。文章確實能帶給人的反思,作者通過在飛往上海的飛機上,觀察在睡眠期間玩iPad、打遊戲機、看電影的基本上是中國人,但沒有人閱讀,在機場候機時,中國乘客大部分在穿梭購物,大聲談笑比較價格,而德國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靜地閱讀或工作。

 

作者有次與法國朋友一起在上海虹橋火車站候車時,這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朋友突然問他:「為什麼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人們要不喧囂地忙碌;要不孤獨地忙碌,惟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在中國各中小城鎮最繁榮的娛樂業就是麻雀館和網吧了。中老年人打麻雀,年輕人上網,小孩看電視,這幾乎是中國人的娛樂寫照。

 

在香港,情況同樣令人憂慮,任何場地所見的都是低頭一族在玩手機、遊戲機、聽音樂等,很少見到手捧一本書安靜的閱讀者。香港的孩子為了應付考試,除了課本,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讀課外書,學校為了鼓勵閱讀,也時常讓學生做一些閱讀報告之類的功課,一般是學校制訂一份書籍目錄,讓學生選擇目錄內的書閱讀,然後寫讀書報告。』

 

『閱讀是一種良好的習慣,是需要從小養成,也需要社會環境的配合,形成一種風氣,世界上最愛閱讀的是以色列猶太人,他們視閱讀為一種美德。在猶太人的「安息日」,所有商業、娛樂,交通,連航空公司的班機都要停飛,但只有全國的書店可以開門營業,大家在書店是靜靜地看書,也許就是這樣,猶太人的聰明睿智是有目共睹的。

 

有位學者講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準;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

 

同日閱報,又看到一則報道李嘉誠少年苦讀的故事:

 

『李嘉誠由來港之時很艱難的生活環境,改變至創立塑膠花公司,以至發展地產,至今晉身香港首富及全球富豪,原來是與他自少開始已經好學之故。他說:「我一個人由零開始做,十二歲的時候便要工作,每一分鐘都在求學問,當時開始買舊書,文咸東街有許多舊書放在地攤,因為便宜又可以當作燃料出售,我便買了一些中學五年級的教師舊書,及一本辭典回家讀書。即使英文,也只學了正規的三個小時。在當時的環境下,都可以做到一面工作,又一面求學。

 

李嘉誠父親在他還未到十四歲便因肺病過身,他說父親過身後,便一個人負擔起家庭的重任,每天都將家庭放在心上,不想讓媽媽太操心,但這樣的環境都無阻他自學奮發上進。他形容「只要自己肯做,每樣事情循正路,我從來沒有賺一個不應賺的pen­ny。一個人負擔家庭生計,又供細佬妹讀書,讓他們能夠讀大學。」』

 

一般人為什麼勞碌一生,但最終一事無成?可能就是因為不閱讀;李嘉誠被譽為史上少數幾個最偉大的企業家之一,為什麼?可能主因就是他自少熱愛及肯下苦功閱讀。

 

閱讀有這麼大的宏效嗎?有!

 

閱讀是巨人的肩膊前人的聰明才智和經驗的沉澱),持之以恆地閱讀,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膊上,可以望得更遠;閱讀是利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配合閱讀,是想方設法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這樣才可靈活運用閱讀所得的知識,不致流於讀死書,成為書呆子。

 

有志者出人頭地者,請擁抱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