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族觀念是怎樣形成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魯迅的七絕──自題小像。
 
靈台無計逃神矢,風兩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寫這首詩的時候,中國受盡列強欺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魯迅為此非常「上心」,所以有「靈台無計逃神矢」之感。為甚麼會欲逃無計呢?魯迅以「神矢」作比喻,以說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是上天的安排,個人無法逃避。
 
上一篇文中,我進一步以人無法選擇出生地點與出生年代去說明,人出生成為哪一個國家的國民是神的旨意,我們沒有能力加以修改。
 
然而,用神的旨意去解釋這個問題,不一定人人會接受,必須有更客觀的說法,才可以令更多人明白國族觀念是怎樣產生的。以下我打算用天主教近年亦得承認其存在意義的「進化論」,來說明這個問題。
 
一般動物都會有血緣意識。父母會照顧自己的子女,因為如果遺傳基因中缺乏這種傾向的品種,子女的存活機會一定會減低。經過千萬年的不斷篩選,動物都有十分強的血緣意識。母親為了保護自己的下一代,常願意以死相博。群居動物還會「不獨親其親,子其子」。狼群就會不分彼此地撫養族群的下一代。
 
人類最初是以母系血緣來組合的,原因是只有母親才可以確知誰是自己的子女,男性很多時對此都沒有把握。在原始時代,人只能知道誰是自己的母親,再透過母親去確認自己的外婆,舅父與姨媽,然後循着母系再追溯上去。這種組合叫做母系社會。
 
一個母系家族繁衍至一定的規模時,就會成為一個氏族。氏族大了就會分拆,多個有血緣關係的氏族,常會團結起來,形成部落,以對抗外族入侵的威脅。部落之間常為了爭奪資源,而互相征討,互相兼併。
 
人類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種族競爭求存的歷史,期間優勝劣敗,一些凝聚力不足,鬥志不夠頑強的民族,不斷地受到清洗,無法在人類歷史上扮演角色。尼安德達人,如今安在?北美的印第安人與澳洲的土著,已所餘無幾。究竟哪一個民族可以留存下來,哪些會在歷史上被剔走,主要是看一個民族的身份認同是否夠強,以及其民族的DNA可有足夠的愛國情懷,以至當國家處於危難的時候,有多少人願意像魯迅先生一樣,決志「我以我血薦軒轅」。
 
​​​​​​​一個民族,除了有血緣關係外,還因所處的地理環境,而養成同樣的生活習慣。並因為有同一樣的歷史經驗,而相信同一樣的神話,有同一樣的價值觀。早期的圖騰與禁忌,慢慢會演變成一個民族的宗教與文化藝術,成為一個民族與別不同的地方,成為一種強烈的身份認同,能夠生存至今的民族,其成員的DNA之中,早已烙下國族情懷的密碼。缺乏這種密碼的民族,可能早已被淘汰。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9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