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石亂投不如對症下藥

今次的施政報告,聚焦土地與房屋問題,開出的藥方內容很多,照顧面亦很闊,每個已出現的病徵都有專門的藥去應對,反映特首的確在這個問題上花了不少心思。很可惜,市民看完政府開出的藥方後,卻依然不相信,食完這麼多的藥之後,一定可以藥到病除!
 
相信大家都有看醫生的經驗,醫生不能光靠給病人食多幾隻藥,就可以令病人相信,醫生有能力醫好他。病人最關心的是醫生有沒有斷錯症。如果連病因醫生都未弄清楚,那麼開得藥太多,反而會令病人恐懼。
 
通常,一個斷症高明的醫生,在對病人作出診斷之後,儘管病人還沒有把所有的病徵都告訴他,他也可以把病人的其他病徵也一併說出來,令病人確信醫生已作出了正確的診斷。這時,病人就會對醫生有信心,相信食了醫生的藥之後,一定會有療效。
 
相反,如果醫生在斷症上不能給病人信心,病人覺得醫生對病情的描述,與他的實際感受有距離,那即使醫生開了很多藥,病人也會擔心醫生在藥石亂投,未必能夠對症下藥。今次的施政報告,就予人一個這樣的印象。
 
政府似乎還不明白,要想私人市場的樓價回落至普通香港人買得起的水平,是沒有可能的了。因為,香港已發展成一個國際大都會,香港的樓價就難免會受到外來因素與投資因素的影響,以致私人市場的樓價水平所反映的主要是投資者的偏好,而不是本地用家的負擔能力。
 
這些投資者不單來自本地,還有來自境外的,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近年高速富起來的人。他們覺得香港的法治健全,產權有保障;市場效率高,套現容易;而且外匯自由,隨時可把資金調去自己喜歡的地方。這是現時沒有一個中國大陸城市可以做得到的。因此,若容許這些資金來香港投資,必然會把香港的私樓價格搶高至香港普通人買不起的水平(這正是現時香港的情況)。但香港又不可能進行全面的資金管制,因為這會令香港沒法成為一個自由港,亦沒法成為一個金融中心,香港人將沒法維持現時的生活水平。
 
因此,香港必須設立一個獨立的、專為本地用家首次置業而設的、可以不受外來因素與投資因素所影響的住宅市場,並優先劃撥土地供應這個市場,以解決香港人自己的置業需要。政府應承諾給香港人,一生中必有一次機會,買到一間由政府提供的,符合香港一般人負擔能力的上車盤,將來要換更好的單位就得靠自己。這些上車單位只能自住,不能出租;轉售時亦只能售予未有樓的香港人。
 
如果政府真是明白這一點的話,就不必花心思去用按揭上限的調整,去協助香港人在私人市場置業,因為這根本解決不了一般香港人的置業需要。政府要努力做的,應該是大幅增加對港人首置單位的供應,不是每年只提供幾千個居屋,搞幾次抽籤算了。專供港人的首置單位,應以輪候的方式出售,讓所有香港人都知道,大概輪候多少年之後,自己就一定可以置業。這樣的施政報告,大家一定會覺得「有料到」。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9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