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樓有買貴無買錯

《利嘉閣地產總裁廖偉強》

六十年代至今,樓價在一段時間之內跌幅逾三成的只有三次,分別為六七年暴動、八一年中英談判及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這三次是樓價跌得比較多的時段,平均跌幅分別約為42%、32%及65%。

影響樓價升跌因素眾多,當中包括息口、經濟、供應、政策及政治等,亦有人為因素。以往未有辣招之前,人為因素就有炒家推波助瀾,炒家可以集中於某一類別的單位,令市場供求失衡,就能造就價格上升。相反,當市況不就時,炒家會大量拋售,令價格急挫,同時亦會帶動業主恐慌性地拋售,造成價格急跌。

近年政府推出的辣招政策,導致市場的炒家銷聲匿跡,當初大家都以為這樣可令價格平穩,但結果未如理想,大部分業主持貨時間更為長久,市場缺乏流動性,價格是穩定了,但大部分時間只是穩定上升,而少有下跌。

平盤往往稍縱即逝

九七年香港回歸之後,豪宅市場的買家由英資變為港資,特別是二○○三年沙士之後,樓價由谷底反彈,導致香港人的財富幾何級數上升。再加上中國經濟在近十多年急速起飛,○三年的自由行計劃亦令到大量內地居民流向香港,慢慢地接觸及認識香港這顆東方明珠,香港這個自由及經濟蓬勃的城市,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人的投資,特別是內地人,造就香港樓價更上一層樓。  由此證明,香港樓是有買貴但無買錯,長期持有最終都會上升。特別是在蕭條時期入市,之後的反彈幅度可以很大。不過每逢靜市,無論是用家及投資者都有一種心態上的弊病,就是想越平越好,每當有平價樓盤就會認為是低處未算低,往往錯失入市的良機。歷史帶給筆者的經驗就是,市場上的平盤往往都會稍縱即逝。

 

【刊於2019年10月10日  大公報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