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中國而言,香港的作用從來都不算是主導性的

 由於毛澤東的專橫與任性,才沒有在1949年解放軍南下至深圳時,順道解放香港。如果不是他「一錘定音」,當時無論在黨內或在民間,主流意見都贊成把英帝國在中國領土上的殖民政府連根拔起。
 
至於香港後來對中國經濟發展所起的補不足作用,大部分是中共文人為了在毛澤東臉上貼金而作出來的。如果不是毛澤東在內地推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中國可以直接與外國交往,何需香港這扇南方窗?
 
現實是靠香港走私偷運,只能拿來為處於崩潰邊緣的中國經濟吊命,並沒有令中國經濟真正發展起來。一個國家為甚麼不設法搞好自己的國際關係,直接與外國進行貿易,而要靠提供殖民地給外國然後走水貨,這豈不是捨正道而弗由?
 
相反,如果沒有香港為內地提供外匯,以及少量的戰略物資,毛澤東的倒行逆施(如人民公社、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應會更快無以為繼,非及早進行改革開放不可。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對中國所起的作用是負面的,它為毛澤東的胡作妄為提供了條件。
 
中國解放後最初的30年,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的生活每況愈下,這段時間裏香港一直存在,它能起甚麼影響中國的關鍵作用嗎?可謂基本上沒有!影響中國發展的是北京的建國策略,而非香港的外匯與水貨。至於由香港同胞寄往內地親人的生活物資,只能惠及全國人民的一個極小的部分。中國人民的生活是改革開放後,才真正出現長足改善。
 
無疑,中國的改革開放能進行得這麼順利,離不開香港的積極配合。沒有香港的企業家,在資金、技術、管理,以至在企業精神上的投入,中國的經濟改革沒有條件起步得這麼快。珠三角地區在初段發展得比全國都要好,香港功不可沒。
 
然而,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經濟能以這麼高的速度發展,動力並非全靠香港的企業家們的扶持,更重要的是鄧小平容許少數人先富起來,以及讓民企有生存的空間。這樣,市場機制才能發揮作用,以補國營經濟的不足。沒有中國的內因,香港的外因是起不了作用的。
 
現時香港仍做得比中國好的地方,主要是香港的法治環境與專業操守。此外,香港社會的開放度與自由度,亦令香港既宜居又宜商,可以匯聚大量資金與人才。令香港有條件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彌補中國在體制上的不足。
 
長遠而言,中國需要的是進一步深化自己的體制改革,以提升中國社會的宜居與宜商的能力,而不是容忍自己的體制永遠沒法具備某些先進社會的優勝條件,弄到要長期依賴一個由殖民地政府留下來的香港特區。
 
我擔心,隨著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西方不一定會容忍中國可以像以前那樣,隨意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去補中國模式的不是。他們一定會逼中國模式見真章。以前英殖年代香港可做到的事情,到香港成為中國的特區後,西方不可能態度如一。中國宜早作好香港沒法發揮固有功能的準備。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9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