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陷困境 網企前景憂

據內地網上流傳的消息,「滴滴出行」(一間類Uber的內地網約車公司)原來自2012年成立以來一直都沒法盈利。2018年的虧損更高達109億元人民幣。「滴滴」的CEO程維表示,為了做好過冬的準備,公司必須削減成本。據報已裁員達2,000人,佔全體員工的15%。

這種不利的處境,與坊間原先的估計不一樣。原先大家都以為,自從「滴滴」收購「快的」與併合Uber之後,應可統一天下,既可以有較高的定價能力,又可以減少很多惡性競爭的花費,盈利應指日可待。誰知「滴滴」至今仍未脫離不斷虧損的困境。

網上的消息顯示,「滴滴」至今仍得以補貼司機的方式來誘使司機採用「滴滴」的App。去年在這方面共花了113億元人民幣。這表示「滴滴」至今仍未真正取得市場的壟斷地位,否則何需花費那麼多的司機補貼。現實是內地有些資金豐裕的車企都打算加入這個戰圈,「滴滴」仍需繼續與不同的對手惡鬥、燒錢。

本來,網約車公司是叫車行業的服務商,應向司機收費才是,沒有理由司機作為服務的使用者反而可獲得補貼。但在互聯網世界,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大部分現時成功的互聯網公司,包括亞馬遜、淘寶、微信、Uber等,都在開始時用過補貼用戶的策略。

結果,在互聯網世界,競爭都不單是靠科技先進與應用得法,而是靠誰能凝聚更多的社會資金,可以最終在一場持久的消耗戰爭中勝出。互聯網世界的競爭,基本上已變成一場資本遊戲,要靠燒錢的能力來置對手於死地。

這種情況不但出現在奉行資本主義的美國,亦出現在奉行社會主義的中國。真弄不明白,這樣的競爭方式,有哪些地方像社會主義?而中國共產黨竟聽之任之。

由於在互聯網世界的競爭中,贏者往往可以獨取,能真正跑出的公司,在一個行業中只有兩三家。結果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大量參與競爭的公司都沒有存活的機會。而社會投放在這些公司的資源大部分都會付諸流水,造成極大的浪費。

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只能在貨幣政策極度寬鬆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否則社會上資金怎肯冒這麼大的風險去製造一間又一間的獨角獸公司。原因並非機構投資者比一般小股東更有眼光,而是他們投的不是自己的錢,而且從中可以有自己的收益。但只要政府一收縮貨幣政策,這類風險投資基金就會無以為繼,沒法再用下一輪的投資,去肯定前一輪的投資的正確性,這場另類的「龐氏騙局」就得告終。

自從美國聯儲局決定縮表,美國的投資亦同步萎縮,經濟增長亦隨即受到影響。中國之前亦試圖去槓桿,但隨即改為要穩槓桿,近日更有要鬆槓桿的趨勢。可見一個社會一旦習慣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就很難再恢復正常。但若然繼續QE下去,一樣會後患無窮。

我相信,今後中國政府在總體上是傾向盡量不再放鬆的,鬆只是為應付一時的危機的。互聯網公司要有思想準備,以後融資不會再這麼容易。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9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