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樓評】黃詠欣:銀行不跟美國加息有原因

上次提到資金流向會影響息口走勢,其實銀行更重視的是資金成本,從以下幾個數據可以反映出銀行的資金成本。

首先最簡單的就是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上升及港元定期存款利上升,便反映了銀行資金成本上升;其次是最優惠利率和1個月銀行同業拆息息差。自金融海嘯後,H/P息差長期維持4.8%高水平,近一次美國加息周展開,香港H/P息差依然維持4.5%以上,相信未來銀行會鎖定H/P息差4%以上才是合理水平。如果息差收窄,銀行便有上調P的壓力。

另外,按揭貸款淨息差,在過往幾年超過9成人士選用H按產品,最大特點是設有鎖息上限,但近年實際按揭利率持續超越鎖息上限,銀行只能根據上限收取利息,意味按揭貸款的淨息差不斷收窄,反映銀行利潤減少。

最後,可以從綜合利率反映,它是根據佔香港總客戶存款9成的零售銀行所提供的資料編制而成,這項指標是指銀行客戶存款、銀行同業存款及港元不計息活期存款等的加權平均利率,只反映平均利息支出,並未涵蓋借出貸款涉及的其他成本,如營運成本、信貸成本及對冲成本,故此銀行的實際資金成本,會比綜合利率更高。

銀行會根據上述數據,再因應自身的經營環境,作出加息的決定,例如在9月尾時H/P息差收窄至2.8%,但銀行體系結餘仍有760億港元,代表市場資金仍然充裕,故就算加息幅度也只是1/8厘。不過,有部分靠銀行同業拆息營運的中小銀行就因為資金成本大增,故加息1/4厘。

利嘉閣按揭代理董事總經理黃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