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對待難民比西方人道

未隨聯合國難民署視察伊朗的難民項目之前,我是想也想不到,伊朗會用這麼文明態度,以及這麼符合人道的方式對待流落到伊朗的難民的。
 
這些難民主要是來自伊朗東面的阿富汗,亦有一部分來自西面的伊拉克,人數合起來已超過100萬人,比大部分發達的西方國家所收容的難民還要多。在伊朗自身的經濟也因為受到美國的制裁而飽受壓力的情況下,伊朗仍願意這麼包容,這麼有人道主義的承擔,實在難得。
 
這些難民,有些已來了伊朗靠近40年(蘇聯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有些可能是剛到埗的。即使是最近,每日進入伊朗的難民,少的時候有百餘人,多的時候有過千人。但伊朗並沒有像如臨大敵那樣,派軍隊去邊界堵截難民(美國對付中美洲的難民就是這樣);亦沒有在邊境建圍牆,拉鐵絲網;更沒叫邊防部隊用武力對付難民。
 
我起初以為,伊朗是因為貧窮落後,沒法有效地守護邊界,才無可奈何地收留了這麼多的難民的。但他們對待已進入伊朗的難民的態度與處理方式,使我明白我怪錯了好人。伊朗對待難民的方式,的確與別不同。
 
首先,我在伊朗並沒有見到用來大規模處理難民的集中營。因為大部分難民都已融入了當地的社區,與當地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接受接近一樣的國民待遇。只有小部分老弱傷殘的難民,由於沒有能力照顧自己,才集中起來,由伊朗政府加以照顧。
 
我參觀過位於布什爾的一個這類的難民營,發現難民都已住進固定的平房,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廚房廁所,廳房都比香港的居屋還要寬敞。據當地官員介紹,現時需要住進這類難民營,由政府給予特殊照顧的難民,只佔難民總數的3%。顯示絕大部分難民都已成功融入當地社會。
 
在開始的時候,難民營除了提供居所之外,還定時派發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資。但後來發現這種按人口的定額分配,並不一定切合每個家庭的實際需要,會造成一定的浪費。所以,現時營裏除定時派麵粉之外,其他的都改派現金算了。這樣既可以讓難民買自己需要的東西,又可以讓當地的小商戶多做點生意,有利於經濟發展。
 
除了難民營之外,我又探訪了當地的難民事務行政中心。中心的主要工作是登記難民的身份,把難民的資料存檔,以方便管理。他們把難民分成三類,一類是已獲確認難民身份的人,他們會發難民證。另一類是仍持有有效的別國護照的人,他們會被視為過客。最後一類是身上甚麼文件也沒有的人,中心就先按他們的口述作登記,待身份獲得確認後,再補發正式的難民證。
 
不過,即使這些身份未獲確認的人,也獲發臨時的身份證文件,獲得與其他人一樣的類國民待遇。他們可以憑證件讓子女就讀附近的學校。他們亦可以買醫療保險,享用與國民一樣的醫療服務。我參觀過他們的學校與醫療中心,覺得他們的服務基本到位。我亦參觀過他們的職業訓練中心與難民辦的企業,發現難民大部分已在過正常生活,可以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伊朗處理難民的方式,值得世人學習。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8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