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是中國的軟肋

美國認定了中國勢將威脅他作為全球老大的地位,決心要全方位對中國的崛起進行制約,其中一個必然選項會是金融業。原因是這個行業複雜,中國政府尚未學會如何掌握,而美國卻在這方面經驗豐富,體制完善,且已積累了大量財富,對中國有明顯的優勢。因此,估計美國是不會放過機會,利用金融業對中國的發展進行打擊。
 
按照馬克思的理論,金融業是資本主義社會剝削勞動人民最有效的工具。這個行業在最大的情況上,參與了剩餘價值的分成,用普通人看不清楚的手段,把勞動成果撥入資本擁有者的口袋裡。
 
中國自稱為社會主義國家,但中國的金融業大部分都是抄襲資本主義國家的。中國的人民銀行,是學聯儲局的,希望透過貨幣供應與利率,去調控宏觀經濟的大環境。中國的股市與期貨交易所,亦是參考紐倫港的。我只看到資本主義特色,看不到多少社會主義特色。究竟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應該配備一個怎樣的金融業?中國在這方面的理論基本上仍是一片空白。
 
中國不是沒有人懂得思考問題,而是一討論這個問題就涉及國家的政策,涉及最高領導人的某些判斷,變成了言論的禁區。沒有討論的對駁,沒有自由的猜想,容不下與領導人不一樣的意見,中國的政治經濟學永遠只能引用歷史權威,而沒法有自己的發展。
 
然而社會是不斷演變的,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無論怎麼偉大,他們的理論也不能用來解釋今天社會的新發展,遑論用來指導今天的具體行動。這種情況已導致中國共產黨理論與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日益脫節。尤其是在金融市場,所用的理念都是源自為資本主義服務的理論,所有的工具,都是為調校資本主義社會運作而設計出來的。在中國,現在卻被用來調校社會主義經濟。難道這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如果說中國的金融業還有一點社會主義味道的話,就是國家資本的大量參與。然而,這卻是與資本主義金融業的運作方式不一致的。因為資本主義的金融業是建立在自由企業各自競爭的基礎上的。只有透過各自判斷,自由競爭,才能產生市場價格;只有這樣產生的價格,才能合理地調配社會的資源。
 
馬克思主義者認不認同這套理論是一回事,但資本主義的金融系統確是以這個理論為基礎而設計出來的。它的風險平衡與對沖,都是需要有眾多參與者,各自做不同的判斷與行動才能達致的。但在中國的金融市場上,所有的參與者都盯著國家的政策,緊跟國家的政策,加上中國人喜歡投機,導致一窩蜂的行為比資本主義金融市場更為嚴重。
 
中國政府以為,國家的直接參與,對於調控經濟會產生更有效的成果,但實際上卻令風險更難對沖,令金融市場越來越泡沫化。中國在處理金融問題的經驗遠不如美國,很容易露出軟肋,成為美國攻擊的對象。中國政府雖已再三強調,要避免出現重大金融危機,但要在現有的機制下真正做到卻並不容易。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8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