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止論泛民政客的出路(5)

 林行止繼續說:

『年來「建制派」是「黨忠」式的効命香港民生,聽「阿爺吹雞」與對香港的切實民生,終隔一層,這些年來,好心做壞事的情況,層出不窮,而籠絡、擺平,甚至近乎賄賂之類的所謂民生善事,實非切實着眼港人福祉的民生正事和政事,所以泛民着力民生事務,認真面對必然到來的一些政策變化,放棄一味反對的反對,作策略性的附和與包容,爭回不只是黨化港人的政治參與權和影響力,那是維持香港仍有不同「一制」的最後防線。事到如今,泛民實在應該審時變勢,總結成敗得失的經驗,承認在政治上已從擔當有力的反對派角色改為走監督施政改善民生這條路。』

『眾目共睹,經「雨傘運動」一役,北京對香港事務,已擺出「霸王硬上弓」(喜歡不喜歡、明白不明白都要服從)的架勢,看京官咄咄逼人,霸道「釋法」,清楚展示其管治香港的手段,已從「佔中運動」前約二十年的「溫水煮蛙」,變為猛火炮製、加鹽加醋加辣的「一鑊快熟」!筆者看不出香港還有多少抗衡京意的空間,扛出打壓「外來勢力」的大纛,隨意地牢牢揑住香港要害,此地縱然仍有人欲以轟轟烈烈的行動爭取在普世價值觀下港人應得的公民權利,恐怕亦難奏效。』

『香港人不應坐以待「斃」,在許多物事上,仍要主動出擊。換句話說,香港人不是被迫而需要主動地與內地看齊,用上簡體字是其一;作為宗教界人士要主動組織所謂「愛國教會」是其二……這種種做法,看似窩囊沒出息,卻是保全在公共事務上仍有活動空間和渠道的次佳做法。在筆者的簡單思考中,沒有對立抗衡(遑論上街抗爭),北京的取態才有可能留給港人一點自由呼應的空間,因為香港仍是中國通往世界的最重要窗口,更是規劃中的「大灣區」的金融中心。雷厲風行落實簡體字,繁體字仍有保留為國學研究和學習的希望;由宗教人士主動催生愛國教會,看似「不戰而降」,看梵蒂崗若要與中國建交不得不接受港澳選市長式的內地主教委任,便知「不戰而降」遠勝「戰而不勝!」主動組成「愛國教會」,教會才有機會保留一點人事任免的話語權……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