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教會孩子為自己打分

我年幼的時候,學業成績不佳,尤其是默書,經常都是零分。起初很有壓力,覺得自己太不濟了,成績沒法與其他同學有得比;又怕讓父母知道後,會令父母傷心。一到期終考試,就幻想學校發生大火,好讓我不用去面對這項我永遠沒法做得好的事。
 
很可惜,無論我怎樣幻想,考試的日子總會到來,而我所得的分數亦不見有太多的改善。幸好,在我愈來愈感到抑鬱的時候,突然靈光一閃,我忽然明白了為何我的分數這麼低。原因很簡單,就是老師打錯分。
 
可不是嗎?以默書為例,其實每天我都默對了不少;只是老師每錯一個字扣五分,我錯多過20個字,就零分;但如果一個字值五分,只要算一算我默對了的字,我的得分何止一百分呢?!老師沒有理由只計我默錯的字,不計我默對的字?
 
想通這一點之後,我的心情驟然豁達起來,原來分數只是老師的主觀評價,我自己可以為自己另作客觀的評分。沒有必要因為老師打錯了分,而把自己看成一無是處,令自己的人生也失去意義。
 
自始之後,我在評價自己的時候,不會只看自己的弱處,亦會看到自己的強處。我發覺,即使自己有些無法克服的弱點也不要緊,只要自己尚有些大可發揮的優點,就一樣可以使生命產生意義。現實是發揮優點遠比克服弱點來得容易,而且在選擇的過程中可以有很多樂趣。
 
我發覺,有了這種從正面的角度,積極地看待自己人生的取態後,生命就更容易產生價值,思想就不會鑽入不斷自我否定的牛角尖。所以,我教自己的子女時,「如何為自己打分」是我必定會教的重大議題。
 
我告訴他們,分數不重要,但一定要衡量自己的程度是否跟得上。不能在老師教除數的時候,自己連乘數口訣都不會唸。因為一旦與課程脫節,上課就變成白費時間,那就寧願降級更為實際。
 
我又告訴我的子女,平時拿六、七十分算了;不值得花精力去拿後面的二、三十分。因為讀書也會邊際效益遞減。平時聽聽書,做做老師布置的功課,已有機會取得合格的成績,但如果想多拿二、三十分,達到優異的成績,那就不但平時要勤加操練,考試前還得開夜加班,所花的精力可能比只拿最初的六、七十分多一倍。從邊際效益計,並不值得。我寧願把這些額外的時間用來學習課外知識,或作體能與意志上的鍛鍊;即使是 間中享受一下閒暇,發發白日夢,亦會有另類回報,勝過把全部時間埋頭苦讀,去爭取最後的二、三十分。
 
或許有人不認同我對分數的態度,認為會妨礙子女進入一流大學。不過,若然子女能對事情有自己的觀察與判斷,並勇於作出自己的選擇,應不愁沒有名大學肯收他們。即使沒有大學肯收,人生也會過得比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有意義。
 
嘗試為自己的成績打分,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觀察與判斷能力,亦可以提升自己對自我認識,不容易被別人的主觀評價所否定,子女懂得為自己打分,應不容易得抑鬱症。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7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