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顛為印度帶來了甚麼?

近日,有人借馬克思的一篇文章——《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為殖民地統治塗脂抹粉。無疑,在該篇文章中,馬克思確對英國在印度的角色有較正面的評價;但這只是一個西方旁觀者的論述。真正有資格去評價英國在印度所作所為的,是身受英國殖民統治的印度人。
 
在該篇文章中,馬克思把印度描述為一個因宗教與種族問題而不斷混戰的社會,「在大家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進來了,把所有人都征服了。」他認為印度當時的境況注定了印度要成為侵略者的戰利品。這是西方外來者的觀點,完全沒有考慮印度人的感受。
 
現實是印度人對抗英國殖民的鬥爭從沒平息過;先後有僧侶起義、錫克戰爭、以及1857年的民族大起義;至甘地領導的八月運動取得成功,印度才擺脫了英國人的殖民統治;期間多次受到英國的血腥鎮壓,印度人為此付出過沉重的代價。由此可見,印度人民並不接受馬克思所說的「印度注定要成為侵略者的戰利品」的宿命,而且最終取得成功。
 
有人說,英國人來到後,為印度帶來了蒸氣機,電報通訊,鐵道網絡與水利建設。但這些建設的主要功用是為了鞏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以及方便英國更有效地掠奪殖民地資源;印度民間的貧窮落後狀態實質上改變不大。
 
馬克思認為英國在印度有雙重使命。一是破壞因循守舊的亞洲社會;二是建設一個相對先進的西方社會。馬克思是一個歷史唯物主義者。所以他相信歷史有必由之路。在他心目中,既然西方文明比印度文明先進,西方就可以把西方的文明加諸予印度人民身上。但現實世界容許多元發展,人民有權按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的生活,發展自己的獨有文明。過度相信歷史有必由之路只會帶來獨裁與專制。種種跡象顯示,西方文明有自毀傾向,說不定印度文明比西方文明更有發展前景呢!
 
英國統治為印度帶來的最大貢獻,是令印度變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印度雖稱自己為文明古國,但印度文明卻並非如中國那樣一脈相承。期間不斷受外族入侵,而且不只是改朝換代,連宗教信仰與社會價值,以至人口比例,也出現過徹底的改變。長期以來,印度都處於列國混戰的狀態。統一的時間短,而且主要出現在印度的北部。沒有英國的到來,印度可能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出現大統一。
 
不過,英國人是為了方便自己統治,才在行政上把印度一體化的。當英國打算撤退時,他就不考慮印度人渴望統一的意願了。印度至今仍有人不滿英國任由巴基斯坦與錫蘭從印度分裂出去。不過,若不是英國,錫金與不丹可能會與中國保持更好的關係,而不是被印度吞併或成了印度的保護國。
 
此外,印度在克什米爾與巴基斯坦的紛爭,以及在麥克馬洪線與中國的糾紛,其實都是英國人留下來的,只有殖民地宗主國才會不顧客觀狀態,主觀地為其他國家劃定邊界,非洲與中東邊界糾紛不絕,也是拜殖民地宗主國所賜。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7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