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香港政治人才,必須從價值觀及國家觀念著手(6)

為甚麼必從培養新一代青少年開始?因為目前2045歲的二、三代人,他們現有的國家觀念、人生觀和價值觀已根深柢固,很難改變,要勉強改,一定是事倍功半,還是將希望寄託在青少年身上好。

 

有讀者朋友可能覺得,現在才從青少年一代起,要見宏效,豈不要等二、三十年?

 

十年種樹,百人樹人,若果二、三十年已可收效,那怎算需時太久呢?是意外之喜的短呀!

 

回歸已經20年了,為甚麼2045歲這二、三代人普遍缺乏國家觀念、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呢?

 

說來話長,國內國際大學教授、著名軍事評論家金一南少將早前指出:

 

『香港回歸祖國多少年了?我們經營香港多少年了?應當首先明確和強調的是,「一國兩制」的前提是「一國」,但恰恰我們有一些人,祇記住了「兩制」,卻忘掉了「一國」。

 

今天,香港問題的關鍵是甚麼?我認為,最關鍵的是「去殖民化」的工作。這個工作長期以來我們都沒有做好。

 

「去殖民化」和「一國兩制」完全是兩回事。世界上,任何一個曾經被別國進行過殖民統治,重獲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國家和地區,都在進行大量、細緻的「去殖民化」的工作。

 

看看印度的「去殖民化」,看看韓國的「去殖民化」,你再看看老蔣到台灣後所進行的「去殖民化」。

 

印度獨立後,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等城市,全部將名稱由原先的英式拼法改為印式拼法。

 

老蔣敗退到台灣後,立即進行「去殖民化」工作,取消日語教育,停用日式教材,禁止使用日本名字。

 

李登輝原來就有一個日本名字叫「岩里政男」,老蔣到台灣後不讓他叫了,祇好又叫回李登輝了。

 

今天的「台獨」分子,不管是陳水扁,還是蘇貞昌、蔡英文,都講一口標準的國語。誰讓他們講的?老蔣讓他們講的。

 

台灣的學生從小接受的都是國語教育。這就是老蔣當年強制推行「去殖民化」工作的成果。

 

而在回歸後的香港,我們幾乎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動作。「維多利亞灣」,今天還叫「維多利亞灣」。「麥理浩道」,今天還叫「麥理浩道」。香港的行政體制、司法體制、教育體制、學校教材,我們一項都未觸及。

 

我們總提堅持「一國兩制」,可這是「一國兩制」的實質和精髓嗎?就算保持香港的資本主義體制也要對其進行「去殖民化」啊!

 

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沒有通過,為甚麼通不過?所有國家、包括資本主義國家也不能允許國家分裂啊!

 

國民教育教材無法實施,放眼全世界,任何國家的國民都必須無條件接受以國家體制、憲法、國旗、國徽、國歌等為內容的基本國民教育,難道就你香港特殊?

 

可以說,每一個被殖民統治過的國家和地區獲得獨立和解放後,都必須進行的「去殖民化」工作,我們在香港卻基本沒有做。

 

以致於,近年來香港街頭出現了越來越多打著前殖民地旗幟遊行的隊伍,這對我們而言,簡直是「奇恥大辱」。

 

這一奇景在香港出現,讓人思索殖民地意識的「老根」,也讓人思索如何拔除這一「老根」。我想,必須從最基本處入手。』

 

金一南說得有理,切中要害!

 

去殖民地化的要害在於實施國民教育,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必須無條件接受以國家(中國)體制、憲法、國旗、國徽、國歌等為內容的基本國民教育」。但不幸地,歷屆特區政府由董建華、曾蔭權以至梁振英都怯於長期被殖民化、對中國有潛意識抗拒的大多數市民的抗拒力量,一直不敢徹底執行該等國民教育,最終造成今日這個困局、壞局。必須指出,由於過於放縱歷屆香港特區政府管治班子的「高度自治」,中央(最低限度港澳辦、中聯辦)客觀上助長了他們的軟弱(不敢堅持原則)。在這個意義上,香港今日的困局、壞局,中央也有部份責任。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