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避免與美國開戰

中國的迅速崛起,已威脅美國的一哥地位。這個地位關係到美國人能否借助美元的發鈔得以優先享用比世人更多的全球資源,因此,美國上下在這個問題上都是態度一致的,就是要不惜代價去維護美國作為全球霸主的地位。
 
我這樣說絕非主觀的任意指控,而是可以透過觀察美國的客觀行為,清楚得出來的結論。
 
美國是全球最強的國家,又有太平洋與大西洋作天然屏障,世上根本沒有一個國家有軍事能力足以威脅美國。但美國每年的財政預算依然把大量資源放在軍費上。
 
2016年,美國的國防部開支達6370億元,但教育開支只有1289億美元,環保開支只有326億美元,而美國人吵鬧得最厲害的醫療保健開支,亦只不過4505億美元。可是美國人很少對美國龐大的軍費開支有異議,反映美國民間有相當強的好戰傾向。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局部戰爭,大部分都有美國參與,有些更是由美國發動的。因此,擔心美國會先發制人對付中國絕不是杞人憂天。美國的官方與民間,其實都已在為中美可能出現的戰爭進行沙盤推演。
 
面對美國這種取態,中國亦應及早制訂好相應的策略。孫子有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中國政府必須計算清楚,這場仗有沒有條件打?該怎樣打?
 
毛澤東以前的策略是引兵深入,然後讓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但現在美國擺明不會派遣陸軍來中國自找苦吃,而是會利用海空軍的優勢,打擊中國的軍事部署,破壞中國軍隊的戰鬥力量。目的只在於不讓中國有機會在軍事上冒頭,以後只能做一個與老大保持一定差距,懂得謙卑的老二。因此,毛澤東以前的一套已不管用。
 
然而,若果比海空軍的實力,中國無論在數量抑或是質量上都仍然與美國有一段距離,中國如果發動突襲,或許能用飛彈擊沉幾艘美國的艦艇,甚至包括航空母艦。但這只會招來大規模的報復。最終導致長期積累起來的海空力量一次過報銷。
 
有人或許覺得我的評估過份悲觀,但現代戰爭已不是「狹路相逢勇者勝」,而是比人工智能,包括偵察能力、判斷能力、反應能力、及時調整能力;此外還要比速度、比續航能力、比穿透能力、比火力、比隱藏能力與自我保護能力。這些能力都是開戰之前已可以作清楚比較的。現代戰爭—如互聯網經濟,贏者可獨取;一經比併,高下可以立見。
 
因此,我認為在現階段,中國只能採取毛澤東所說的「打不贏就走」的策略,就是任由美國怎樣挑釁,都盡量迴避,拒絕交鋒。必要時中國可以把所有的軍事設施撤回內陸,不讓美國找到軍事衝突的藉口。對中國來說,現在最需要的不是面子,而是再有三十年和平發展的日子。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7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