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素姬搞大國平衡

去年,當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緬甸的大選中有機會勝出時,世人都以為她上任後一定會走一條親美的路線;而中國將在亞洲失去一個重要的盟友。但事情的發展卻令人有點意想不到,昂山素姬上任後,第一個出訪的國家竟然是中國,而不是助她上台的美國,亦不是緬甸的另一個重要鄰國印度。
 
昂山素姬有這樣的選擇,其實是基於政治與經濟現實,不這樣做的話,她的地位一樣有機會不保。
 
緬甸是一個聯邦國,國內派系林立,單是少數民族就有135個,其中有些更有自己的軍隊,長期與中央政府對抗。昂山素姬希望盡快扭轉緬甸貧窮落後的境況(人均GDP只有1416美元(一年計),全球排名150),就需要把國家的精力放在生產建設上,不能長期消耗在內戰上。所以,她上台後立即重組彬龍會議,希望各民族之間可以達至永久和平,共同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緬甸。
 
緬甸的少數民族,很多都有族人同時居住在中國境內。過往,每當這些少數民族的武裝力量受到政府軍的追趕時,就逃入中國境內。因此,緬甸政府極需要中國合作,才能敦促這些武裝力量重回談判桌。
 
此外,昂山素姬是否完全相信西方式的民主也很有疑問。她父親昂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對美國應沒有好印象,昂山素姬可能多少會受點影響,所以她並不想一面倒的投靠美國,以免緬甸成為美國的棋子,需要為了美國的利益而犧牲緬甸的利益。因此,她選擇在大國間搞勢力平衡,兩面都不得罪,並在適當時候,借一方的力量去影響另一方面。這樣會對緬甸更為有利。
 
昂山素姬明白,世人都認為她是美國扶起來的,中國也會擔心她會配合美國圍堵中國。所以她必須首先消除中國在這方面的疑慮,否則她就沒法推行她的平衡外交政策。不過,中國也不用太興奮,因為在適當的時候,她亦會利用美國來反制中國。
 
不過,無論如何,中緬的關係不會太差。因為中緬在經濟上互補能力勝過美緬。自美國撤除對緬甸的制裁後,美緬的商業往來雖有增加,但相對中緬而言,仍然微不足道。中國仍是緬甸的最大貿易夥伴,緬甸的貿易總額中有40%與中國有關。至於緬甸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則更有五成是來自中國。
 
昂山素姬上任前,緬甸軍政府曾為了改善與美國的關係,擱置了一些與中國的合作項目,包括一些水電工程與礦山開採項目。但昂山素姬去中國訪問前,先去視察了這些項目,並告訴當地人民,緬甸在維護本國利益的同時,還要尊重合約精神,否則一樣會損害國家利益。看來,這些被擱置的項目,有機會在修訂條件後重開。中緬關係將會在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轉載自2016年8月23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