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民主前程

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大選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原先執政的軍政府亦承認落敗,並表示會接受選舉結果。
 
我相信,軍政府在接受舉行大選之前,已自知會落敗。他們之所以仍肯舉行大選,事前應有政治交易,內容可能包括:(i)不會被要求算舊帳(過去他們曾用血腥手段鎮壓民主);(ii)文人政府不會干預軍隊權力系統;(iii)保障軍人獲得優先的資源分配。若然沒有這些方面的妥協,手握權力,並犯下罪行的軍隊是不會輕易尊重大選結果的。昂山素姬事前一定做了大量工作,才令緬甸今次權力交替可以和平進行。
 
我承認,這些妥協是需要的,亦是值得的,總好過用革命手段,要人民付出更大的代價,希望緬甸能走上民主的康莊大道。
 
然而,環顧全球,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國家要走上民主道路,大都阻力重重,並非出現一次公平的選舉之後,就不再會有反覆。
 
西非的利比里亞1847年就建立共和體制,當時美國剛廢除奴隸制度,有一批美國黑人選擇返祖歸宗,回非洲建國,連國家的名字也叫“Liberia”即自由之國的意思。他們在政治制度上也照搬美國,行三權分立,連國旗也仿照美國。但不知道為甚麼,這麼好的開始,走下去就變了樣,至今利比里亞依然是政變不斷,國家沒法穩定運作,經濟落後,人民生活困苦。
 
其他非洲國家的情況亦差不多,不斷有人打着民主的旗幟鬧革命;但革命者一旦掌權,大多都會變獨裁者。政治上傾向社會主義的革命者,尤為如是。
 
亞洲的情況好一點,有日本、南韓與新加坡等成功的例子,但他們都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後,才走上民主道路的。其他相對落後的國家,民主就往往虛有其表,貪污、腐化、賄選、軍事干預、壓制言論自由、欺負國內少數民族,甚麼都有,就是沒有人民的起碼權利。
 
緬甸的人均生產值只有1,221美元一年(國際貨幣基金會2014年的數字),全球排151名,在亞洲接近包尾,推展民主的客觀條件並不成熟。但今次大選的投票率卻高達八成,顯示人民對民主的寄望很大。
 
歷史的經驗顯示﹕民主可以帶來政治上的公平,但不容易帶來經濟上的富裕。昂山素姬上場後,最大的挑戰是要把經濟也搞上去,否則人民很快會失望,反對派就會有機可乘,軍隊就有機會介入,民主的成果就會喪失。
 
此外,緬甸人的教育水平不高,民粹主義傾向嚴重。昂山素姬的父親(亦是緬甸的國父),就是緬甸共產黨的創辦人之一。昂山素姬上場後,很有機會遷就民意,行偏向社會主義的道路。社會主義的基礎是集體主義,而民主社會的基礎則是個人主義﹔如是會令緬甸的民主前景不容樂觀。
(轉載自2015年11月18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