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置業計劃」對市場衝擊大

梁振英政府對團結香港基金會提出的「補貼置業計劃」(下稱「補置計劃」),雖然沒有一口否定,但亦沒有顯得特別熱衷。原因是這個計劃一旦決定推行,將對市場產生巨大的衝擊,市場能否承受得起也成問題。
 
香港的私人住屋向來由私人發展商負責興建,但「補置計劃」將剝奪了私人發展商在這方面扮演角色的機會。「補置計劃」把香港家庭自置居所的比例從50%提升至80%,增幅高達60%。這是一項龐大的社會工程,但這項工程很難予私人發展商參與的機會。因為,這批新的居所需要以50%以至更大的折扣售予收入較低的階層,他們可能連建築費也付不起,遑論向私人發展商提供合理利潤。因此,這類單位的興建只能交房委會「捱義氣」,不足之數由政府補貼。《基本法》規定香港行資本主義,而不是行社會主義,「補置計劃」把這麼大的社會工程全交給半官方的房委會去做,而不好好利用私人發展商,好像有點不符合要行資本主義的原則。
 
香港的私人發展商向來都沒有反對為基層興建公屋。因為公屋的功能在於解決住屋問題,而不是置業問題。住屋屬民生問題,由政府去承擔十分合理。但置業還涉及投資問題,屬有能力的人才需要面對的問題,完全有條件透過資本主義市場機制去解決,屬發展商一向發揮作用的範疇,現在改由房委會取代,發展商一定覺得利益受損,很難認同。
 
此外,這個方案對已經買了樓的香港人也不公平。他們覺得,沒有理由有批人可以在尚欠政府樓價尾數(獲折扣的部分)的情況下,就享有樓價的全部升幅,而且可以不用承擔樓價下跌的風險,但他們卻不可以!如果政府有責任幫助市民置業投資,而不只是解決住屋問題,那他們亦應該有這方面的權利。他們會覺得政府對他們有所虧欠。
 
最大問題是香港現時的小業主中,大部分都不是豪宅的業主,他們擁有的單位大多是四、五百呎,比「補置計劃」提供的單位好不了多少(有些可能更差)。可以想像,「補貼」方案一旦落實,這些小單位的業主將失去套現能力。他們的資產價將大量被蒸發,社會的損失數以千億計。港人的消費能力與再投資能力,都會大量被破壞。社會可能被拖入通縮的陷阱,後果可以十分嚴重。再者,政府的財政收入亦會因這個「補置計劃」而大受影響。理論上,政府提供給「補置計劃」買家的折扣並不是送的,將來在私人市場轉售時是要補地價的。但這批買家大都是低收入人士,入住後不一定有條件換樓,所以他們欠政府的尾數(折扣部分的樓價),可能會長期拖欠。
 
另一方面,私人市場的小型單位亦會因「補置計劃」的競爭而失去流轉能力,可能令私人市場的換樓活動沒辦法活躍起來,私人發展商高價投地的熱情亦可能因而沒法維持,令政府的賣地收益減少。屆時,香港可能又要考慮引入銷售稅。這應該不是市民樂於看到的景象吧!
(轉載自2015年11月12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