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業補貼計劃」有何新意

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的「團結香港基金」,剛推出了一個「補貼置業計劃」,其背後的理念與現有的資助房屋計劃有根本性的差異,如果有機會落實,將有機會扭轉現時港人難以置業的困局,對香港的政經生態環境將產生重大的變化,值得大家關注。
 
這個計劃由港大王于漸教授策劃。王于漸教授是我尊敬的學者,他出身芝加哥大學,推崇自由市場,理念與我接近。但在房屋問題上,他卻認為政府可以介入,甚至認為可以動用公帑補貼市民置業。他希望藉此可以令全港八成住戶都能成為業主,這樣就可以提升市民的歸屬感,並讓多數人都可以透過資產升值分享經濟增長的得益,減少社會分化。
 
我相信,除了那些想利用港人對社會不滿去增添自己政治籌碼的政客外,大部分人都會認同王教授的願景,問題是如何解決這個方案可能產生的後遺症。
 
有人以為,這個補貼置業計劃,只是居屋的改良版,但實質上兩者是有差異的。居屋買家所得的折扣其實並非真正的減價,因為居屋的買家並未獲得全部業權,其中折扣部分的業權其實尚在政府手裡;將來樓價上升,利益亦屬於政府。
 
然而,今次的「補貼置業計劃」,則容許買家在未付清全部樓價的情況下,已可以享受100%的樓價升價。另一方面,買家欠政府的樓價(所獲的折扣),從一開始就會被固定下來,將來無論甚麼時候補回給政府,都只需補一個不會改變的價錢。政府不但不能享受樓價的升幅,可能連利息也收不到。
 
對於未有樓的人來說,這個方案當然很吸引;但對於已買了居屋的人來說,就可能會覺得蝕底,覺得這個方案優惠更多。即使不是居屋的買家,亦可能會覺得這個方案會對他們不利。因為,它會令庫房收少很多原先可以收到的補地價的錢,庫房的收入少了,就會有加稅的威脅。
 
此外,由於方案建議這類樓宇的訂價應參照買家的負擔能力,那就不愁有人買不起,需要的時候,把折扣訂得多一點便是。
 
在現階段,可能打個五折已很吸引,但若果美國一加息,那就可能要打四折,甚至打三折。屆時。政府收到的錢就可能連付建築費也不夠,變成非動用公帑不可!在這種情況下,納稅人就得承擔額外的負荷。
 
過去,居屋所提供的主要優惠是在未完全付清樓價之前,就可以得到全屋的使用權。現在,這個補貼方案所提供的,是無需付清樓價,已可享有100%的升值權。這無疑是一種突破,但與香港人對業權的慣常理解卻不太一致。所以,一定會有人沒法認同。
(轉載自2015年11月11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