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政策與馬寅初的人口論

內地宣布撤消一孩政策,使人想起馬寅初的人口論。
 
1953年,內地首次進行人口普查,發現大陸已有人口6億,而人口增長率則約為2%。馬寅初覺得這個增長率可能出錯,因為據他了解,僅上海一地,增長率已有3.9%。他估計,大陸的人口增長率起碼有3%。
 
他對這種情況十分擔心,因為按他的理論,人口增長一定會比資源增長的速度快。再者,中國的耕地不足,若然任由人口盲目增長,將來中國可能連吃飯也有問題。於是他上書中央,要求節制生育。
 
毛澤東起初認同馬寅初的觀點,他覺得既然國家要搞計劃經濟,人民自然也應該有生育計劃,否則很難有供求平衡。只可惜,後來毛澤東改變了主意。他為了推行人民公社,大力吹噓公社的生產能力。他認為人民公社可以透過建立新的生產關係,釋放大量新的生產力,並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所以他認為馬寅初的理論可能會被利用來反對人民公社,導致馬寅初被視作反動知識分子,受到無情的批鬥。
 
毛澤東的主張很簡單,就是「人多好辦事」。為此他反對節制生育。結果中國人口一度高速增長,令資源嚴重不足,人民生活長期沒法改善。直到鄧小平上台後,才可以為馬寅初平反,並在全國推行一孩政策。自此,中國才可以脫離「餐搵餐食餐餐清」的困局。有盈餘,才有積累,才有能力作新的投資,經濟才有能力增長。因此,如果沒有強行節育,改革開放的成效就不會那麼顯著。
 
當然,我並不贊成中國所採取的強行節育的行政手段,尤其是強逼孕婦打胎的做法,這明顯侵犯了人權,實在太過欠文明。
 
然而,回想當初馬寅初提出他的理論的年代,中國的科技仍非常落後,而中國的生產方式亦不容有改(當時社會主義思潮尚方興未艾)。那就不得不選擇計劃生育的方式去解決燃眉之急,以免因資源不足而釀成人道災難。馬寅初的主張,在當時可謂切中時弊。
 
事實上,這個議題當時在海外也引起不少討論。大部分海外知識分子都支持馬寅初,而不認同毛澤東。不過,現在看來,馬寅初的理論並非全對。中國現已有13億人口,是馬寅初年代的兩倍,但中國並未出現食飯問題,人民的生活水平反而因改革開放而大幅提升。現在中國已不用這麼多人耕田,因此而釋出來的勞動力,可以透過工業化與城鎮化,找到回報更好的工作。
 
在全球化之下,馬寅初的理論在單一國家並不成立。中國的資源不足,可以借助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去解決。中國的石油來自中東,中國的鐵礦來自澳洲,中國的小麥來自加拿大……
 
然而,從地球層面來看,馬寅初的理論並非沒有意義。如果地球的人口不斷增長,終有一天超越地球資源的承擔能力。屆時難道可以從太空輸入資源。如果這方面未有能力做得到,人類可以不做計劃生育嗎?
(轉載自2015年11月4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