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尚智 群體重德

前文論及,人的基因裏同時存在利己與利他的傾向。個人為了生存,必須懂得利己,但群體為了合作,卻必須有人肯利他。這是對立的統一,一如陰陽共存一樣。
 
然而,人類文明的發展因地域的分隔,各有不同的側重點。西方重個人,認為追求個人快樂理所當然。東方重社群,認為個人應該「克己復禮」,不容道德倫常輕易受到挑戰。
 
村上春樹接受《中國時報》訪問時就這樣說:「如果你問日本人,他們最喜歡的字眼是甚麼?他們會喜歡『努力』、『忍耐』、『和氣』等;『自由』往往排在最後面。」反映日本人重視群體多過個人。這種情況不但出現在日本,亦一樣發生在韓國與中國。大家都受儒家文化影響。
 
群體要「以和為貴」,需要成員遏抑自己的追求,以維持社會的穩定。儒家的三綱五常,是中國德育的主要內容。中國的封建帝制能維持了二千多年,全因為中國的社會崇尚儒家的仁義道德,時至今天,中國人依然缺乏個性,缺乏創意,甘於平庸,以至在競爭能力上輸蝕給崇尚個人主義的西方國家。
 
相反,西方的文明,由於受到基督教的影響,十分重視個人的價值。上帝賜人自由意志,阿當可以自由到連上帝的話也不聽,把禁果也偷吃了。足見西方人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他有權為自己作判斷,作取捨,但他得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
 
所以,西方人的家教,並不太重視孝順父母;子女長大後,都得離家獨立生活。要獨立,就得勇於冒險,就得處處維護自己的利益,並努力學習,增加自己的競爭能力。西方人相信,人的幸福需要憑個人的奮鬥自己去爭取,所以不會太過謙卑,亦不會太崇尚退讓。有野心,在西方是一個褒詞;但在中國卻視之為足以為禍社會的心態,所以大家都會槍打出頭鳥,以免社會失去平衡。
 
個人要獨立,就不可依賴家族,就得有知識與技能,就得不斷學習。但西方人學的與中國人不同,他們不會學那麼多的仁義道德,因為他們不需要安份守己。他們需要懂得如何把身邊的自然資源化為己用,所以他們要有科學的探索精神,勇於嘗試,善於思考。所以西方的社會尚智,而不是尚德。學校裏不會只教四書五經,而是集中教數理化,以了解大自然,用好大自然的資源。所以,西方在物質文明方面,發展的速度遠比中國快。
 
此外,一個獨立的人,就得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慢慢建立起自尊,認同個人的價值,不願意把個人完全從屬於社會,反會把社會視作為因應個人需要的組合,政府只不過是在執行個人一起簽署的社會契約罷了。個人可以透過民主選舉,參與社會的管治。可見民主的基礎是個人而非社會。然而,今天常見有人借民主的形式,遏抑個人自由與局限個人的自主空間。這就有違民主的原意了。
(轉載自2015年9月30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