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釀啤酒是玩還是創業

自家釀啤酒是近年出現的新玩意。這玩意從外國傳入,只需用一些簡單的器具與幾樣尋常的材料,在家裏的廚房也可以進行。據說,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曾以自家釀製的啤酒招呼客人,令自釀啤酒變成一種時尚。
 
有年輕人在工廠大廈內搞自釀啤酒,希望藉此創業,並要求我給他們提點意見。
 
我一向樂於看到年輕人出來創業,本應鼓勵一下,起碼在精神上予以支持;但無論我怎樣想像,我都無法樂觀起來。我只能老老實實的告訴他們,此路不通。
 
他們說,他們曾用自家產品招呼朋友,反應不錯,讚好的人很多。我說,「朋友免費喝了他們的啤酒,又知道你們花了一番心思,還能不讚好?但要把自家製的啤酒賣給非親非故的陌生人,卻是另一回事。」
 
他們自以為生產成本不會很高,原因是他們沒有把自己的人工也算上去。他甚至連器具的折舊也忘了計算。我提議他們要計算清楚才全面投入。
 
他們對我的意見有點失望,覺得我不應該只懂得計錢,不欣賞他們的創意。其實,他們哪有甚麼創意?整套生意設備都是現成買回來的,而生產流程也是設備供應商提供的。所以有創意的是那些借推動自釀啤酒活動而賣設備及現成材料的人。買設備玩自釀啤酒的人,只是消費者罷了。他們用錢買創業的感覺,還有自家的產品面世;偶然換來朋輩的讚賞,已十分過癮。
 
現實是啤酒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必須大規模的自動化生產,才能降低成本,家庭式的小規模生產,效率低、成本高,根本沒有競爭能力。
 
有人或者會說,大規模生產必須要遷就多數人的口味,產品沒有特色,亦不能多樣化。但家庭式製作的所謂特色,源於缺乏品質控制,所以即使偶有佳作,下次也不容易複製。
 
再者,即使有好的產品,要打入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也絕不容易。單是要消費者知道新產品的存在,也要花很多宣傳推廣費,數目往往數以千萬計,非初次創業者可以輕易負擔得起。
 
在外國有些地方,確還存在著一些只作地域性供應的小型啤酒生產商。它們多是國際品牌入侵之前已經存在,早為當地居民喜好。加上當地人口不多,容易被國際品牌忽略。但香港的市場這麼大,國際品牌必然重兵進駐,已沒有多少空間留下給小生產商。
 
現時在香港搞自釀啤酒的年輕人,只有飲啤酒的經驗,卻沒有從事過生產啤酒或銷售啤酒的工作經驗;他們對行業的處境認識不足,光憑一股熱情,就想加入這個殺戮戰場,真可能凶多吉少。還是過癮一下算了吧,不要輕言創業。
(轉載自2015年8月25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