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數據的質疑與擔憂

Uber及一些資源共享平台的成功,重燃起某些人對共產主義烏托邦的幻想。他們以為,有了大數據,就可以掌握社會各方面的精確需求,然後按需要生產,去滿足需求。這樣既可以減少浪費,還十分環保。他們相信,人類社會應朝這個方向發展,逐漸掙脫資本主義的桎梏。
 
我不認同這種想法,並對這種想法感到擔憂。
 
首先,我不相信,有了大數據就可以掌握社會的各方需要。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的需求會隨時間、環境、心情而轉變。有時,人的轉變甚至是不可理喻的,皆因人的腦電波一樣受制於量子力學的不可測現象。
 
因此,無論資訊科技發展到一個甚麼樣的程度,無論人類的行為被追蹤監察了多久,積累起來的數據有多龐大,人類的需求都不可能精準預測。
 
其實,心理學家一直有借助統計學,將人類的行為模式分類成不同的型格;但即使是這樣籠統的歸類,在應用時仍經常有例外,所以,我不相信有了大數據就可以進行計劃經濟。海耶克認為,人類必須對自己的無知有所認識,否則就會狂妄自大,招惹禍害。
 
歷史證明,任由個人按自己的偏好與利益,在市場上進行自由交易,是有效運用資源的最佳方法。市場機制是自組織,不是他組織。一旦有人以為可以預先計劃,及早安排,市場就無法運作。而有些迷信大數據的人,竟以為大數據可以取代市場機制。
 
令我最擔心的,是某些掌握大數據的人,有自比奧維爾的《1984》中的老大哥,可以掌握人類命運,可以隨意操控其他人。這樣,即使大數據可以提升經濟效益,也不值得去付出這麼高的代價。
 
現時,世界上的互聯網機構都在循不同的途徑搜集數據,愈多愈好,並不斷地進行統計分析,希望掌握人類的行為模式。不但商業機構這樣做,政府機構也在這樣做。不但專權的政府這樣做,連標榜民主自由的政府也在這樣做。可見做老大哥的吸引有多大。
 
雖然很多國家都有私隱條例,但這些條例大都只針對商業機構,並不針對政府。政府當然可以有你的個人資料,如身份證號碼,駕駛執照、通訊地址等。然而,現在有些政府還搜集某些人瀏覽網站的習慣,平時多與哪些人通電話等;事前皆沒有徵得個人同意。
 
現時,在地鐵車廂內,人人都變成低頭一族;在飯桌上、在睡床上也是一樣。互聯網上的服務提供商,可以透過他們的伺服器,把人們的行為都記錄下來。他們說他們不會這樣做,你會相信嗎?現時資本市場把大數據看得這麼值錢,很難寄望有接觸數據機會的機構可以自我克制,不會順手牽羊。 
(轉載自2015年8月21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