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能促進經濟發展嗎?

由於大部分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方都實行民主制度,很容易給人們一種印象:民主制度應對經濟發展大有幫助。另一方面,人們對過去社會主義陣營在經濟上的不濟,大都印象深刻,從而更加相信,民主可以替經濟帶來裨益。
 
然而,真正對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是科技的進步,產權的確保,法治的健全,與市場的自由;民主反而並非必要條件。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的時候,大部分都不算是民主國家。近年,新加坡經濟增長強勁;但嚴格來說,新加坡的民主,亦瑕疵甚多。至於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更主要建基於市場化與自由化,而非民主化。因此,我們可以把民主視為一個更值得追求的政治制度;但沒有必要把民主描繪成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因為這不是事實。弄得不好,民主很容易成為經濟包袱,追求民主的人,對此應有心理準備。
 
民主在經濟上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把財富重新分配。這只會增加結果上的表面公平,由於這種分配的過程,自身並不公平,會嚴重損害個人的私有產權,對經濟發展往往起破壞作用。
 
社會在進行重新分配的過程中,並不會產生新的財富,反而對原有的資源也會造成損耗。財富經過重新分配之後,整體上是少了,不是多了,因為負責分配的公務員,待遇很高,但效率卻很低。
 
此外,社會還經常會為財富分配的方式作無休止的爭拗;在議會上無法分勝負的話,還會走上街頭,實行公民抗命;導致社會把大量精力都投放在不會生產的地方。香港近年經濟增長大不如前,與社會把過多的精力放在政治爭拗有關。
 
在民主社會,由人民選出來的議員,有權透過議會程序,決定如何把社會的財富重新分配(香港以前主要是透過徵稅,現在還想逼一部分人為另一部分人交退休金與醫療保險),完全不尊重私有產權,對經濟一定會有影響。
 
現實是財富被分的人,往往是在社會上辛勤努力,有本事創造財富的貢獻者;而獲分予額外資源的人,則多是無法工作,或工作能力有限,需要特別照顧的人。結果,貢獻者的積極性會被打擊,不再願意去生產更多的財富。另一方面,當人們發現,社會正為某些人提供不勞而獲的資源時,一定亦想分取一杯羹,導致社會上愈來愈多人加入依賴者行列。歐洲不少福利主義國家都有這種情況。這是近年歐洲經濟停滯不前的一個重要原因。
 
香港近年出現了一批民主神殿教的信徒,他們以為只要是人民投票出來的決定,就是高於一切的,連私有產權也可以不尊重。只要多數人覺得租金偏高,就可以不准業主加租。只要大家覺得香港需要農業,地主就不可以收地作住宅發展。只要社會覺得銅鑼灣該有一間雲吞麵店,舖主就不應把舖租給名牌店。這樣的民主,其實已侵犯私有產權,完全違背了香港原有的市場遊戲規則,對經濟一定有破壞作用。 
(轉載自2015年3月20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