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難解內需不足

阿里巴巴成功在美國上市,集資破紀錄,世界才開始察覺,原來電子商務已在中國這麼普及,可以在短期裡造就一間這麼大的巨無霸公司,而且發展尚未見頂。
 
今年光棍節,(11月11日,雙11即四條光棍),阿里巴巴屬下的淘寶,一天裡就做了571億元人民幣的網購生意。
 
據說,中國政府對電商也寄予很大的希望,在政策上處處為它開綠燈,電商在運作上有違規的地方,也經常放行,讓它可以開拓新天地,嘗試新模式。
 
中國不想長期做世界工廠,希望透過內需來帶動經濟,無需依賴出口。中國政府寄望電商的發展,可以對推動內需作出貢獻。
 
然而,我擔心電商的出現並不足以解決中國的內需不足問題。電商提供的只是購物上的方便;只要拿起手機,就可以知道有哪些新產品上場,哪裡的價錢最平,無需實地到商場購買。這種方便,或許可以令某些人增加了購物,但數量不會多。對大部分購物者而言,他們並沒有增加了購物,只是更換了購物模式罷了。
 
以大陸流行的團購為例,很多時不但沒有增加銷售,甚至足以令整個行業的銷售額下降,導至某些經營者因而倒閉呢?
 
中原地產在內地的業務,橫跨三十多個城市,有時需要開全國性的會議。會議會為參加者提供膳食。過去都是隨便幫襯一家會場附近的食肆算了。自從食肆也參與團購之後,會議的組織者只要上網,就可以知道哪家食肆的團購折扣最大。我們根本不需理會自己的人數是否符合團購的標準,這個問題電商會替我們解決。電商會透過互聯網(主要靠手機),匯集足夠的散客,向食肆爭取優惠折扣。
 
食肆最初不想參加這個遊戲,即使參加,亦不肯提供更大的折扣;但結果是不參加的話,客人會被電商介紹去其他肯參加的食肆,令他們非參加這場削價戰不可。大家都把底價告訴電商,由電商為他們組織團購。
 
這種做法對消費者有利。他們透過電商,很容易知道哪家食肆最抵食,向電商買張餐劵(網上付錢,電腦打印,非常方便),就可以去食,價錢比散客平很多。
 
這種做法能不能令飲食業的整體生意上升我不知道,但於中原而言,這頓會議餐是不管有沒有團購,我們也要食的。現在透過團購,拿到了優惠折扣,結果是整個飲食業收少了錢。生意只不過由A食肆去了B食肆罷了,國家的內需並沒有增加。
 
中國的內需不足,原因是大部分基層民眾工資微薄,還要承擔大量的稅務與社會保障費用,哪裡還有這麼多的餘錢去消費?中國如果不肯在分配制度上作大幅的改革,單靠電商是不能製造內需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轉載自2014年11月19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