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戰略轉移 顧此失彼

奧巴馬能夠成為首位美國黑人總統,很大的原因是靠他在競選期間已向國民承諾,上任後會從伊拉克撤兵。
 
當時,美國人民已開始懷疑出兵伊拉克的必要性,因為在伊拉克境內根本找不到甚麼大殺傷力的武器。另一方面,經過多年的努力,美國亦自知無法改變伊拉克人的信念,並在伊拉克建立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民主政府,既然拖下去都成功無望,那就不如早點抽身,減少損失。奧巴馬能夠順應民間這種共識,所以成功當選。
 
然而,無功而退始終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尤其是美國,身為世上一等大國,不但出師要有名,退師亦得有名。所以,初期所用的藉口是要集中力量處理好阿富汗問題。到後來,發覺阿富汗問題也沒辦法真正解決時,就說美國應把戰略重點轉移到亞太區。
 
美國雖沒有明言,作這種戰略轉移的目標是要對付中國,但從它之後的部署與取態,都不難看到它是把矛頭指向中國。
 
它在澳洲駐軍,把部分部署在歐洲的艦隊也調回亞太區,又加強與亞洲盟友的關係,連舊時的交戰國越南與一度被視作邪惡勢力的緬甸也刻意修好,美國對中國的圍堵正不斷收緊。
 
可惜,自從金融海嘯之後,美國的國力已今非昔比,當把力量調回亞太區之後,其他地方就沒法再維持原有的勢力平衡,局面立即失控,而且都是朝對美國不利的方向發展,令美國顧此失彼,無能為力。
 
在格魯吉亞與烏克蘭,眼白白看着俄羅斯奪回對南奧塞梯與克里米亞的影響力。在埃及與利比亞,面對反美的勢力抬頭已不知所措。在敘利亞,內戰已打得越來越不人道(公開把捕獲的對方人員挖心吃肝,並在網上展示),美國也只能啞忍。在伊拉克,薩達姆的舊部正爭取回朝;而阿富汗亦很有機會重新落入塔利班的手裏。
 
形勢若是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美國過去在這些地方的努力與付出,都會付諸流水,變成前功盡廢。政治影響力減弱之後,經濟利益就保不住。以伊拉克為例,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後,伊拉克的石油開採權與提煉權都落入美國公司手裏,若果薩達姆的舊部重新上台,肯定不會再賣這筆帳。
 
由此可見,奧巴馬的戰略轉移其實代價十分龐大。美國的利益遍布全球,兵力調走,經濟利益就保不住。美國國內已有人對奧巴馬的策略開始質疑,認為他未部署好就撤退,嚴重損害美國的利益,令美國的整體利益受到削弱;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能夠應付中國崛起的能力只會愈來愈低。 
(轉載自2014年6月26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