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資助的恰當水平

瑞士的工會想在瑞士設立最低工資的機制,瑞士的商會強力反對,政府為此進行公投。結果,全國26個州都是反對票佔壓倒性的優勢,反對者的平均得票率高達77%。
 
這次瑞士提出的最低工資水平不低,時薪為22瑞士法郎,折合191港元。如果這個法案在香港進行公投,一定會高票通過。因為時薪191港元,月薪可高達三萬元,大部分香港的打工一族都沒有這麼高的收入,如果投票就可以令他們以後有這樣的收入,他們多會投贊成票。即使那些在道理上明白最低工資定得太高,最終會有負面效果的人,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也會投贊成票。
 
有專家指出,瑞士有這麼多人反對最低工資,除了因為瑞士人教育水平高,懂得作理性判斷外,更因為大部分瑞士人的收入都高過這個水平。法例通過後,他們的收入就會被抽更高的稅,以補貼那些收入未夠這個水平的人。他們將不是得益者,而是受害者,所以他們投反對票。
 
泰國的情況剛剛相反,他信集團提供給基層的福利政策,得益者多,所以他信集團在大選中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然而,這種政策會大大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令政府必須向少數對社會有能力作貢獻的人開刀。
 
社會上有能力作貢獻的人,眼見要依賴他們的人,在他信集團執政下會變得這麼多,以後這個包袱可能越背越重,所以他們組織黃衫軍,企圖把他信集團拉下馬。然而,他們很快發現,當社會上要依賴政府政策的人佔多數的時候,他們這些為社會提供貢獻的人,就很難有機會在民主選舉中勝出。結果他們只好借助武裝力量,進行軍事政變。
 
從這種情況來分析,我們在制訂社會政策時,要盡量避免令到社會有超過一半的人成為政策的依賴者。因為在民主制度下,他們的取向就可以左右政黨的行為。政黨必須討好他們才有機會在選舉中勝出。令社會上增值能力較高的那批人的意向,反而沒有機會在議會內得到反映。最後變成泰國那樣,各走極端。
 
香港的社福界,普遍傾向把貧窮線劃得愈高愈好,劃高了就可以令多些人有資格獲得資助。表面上,這樣做有助於社會走向更為平等,但亦會令更多的人要依賴福利政策,無法憑自己的努力去改善生活,無法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導者。另一方面,這樣發展下去,亦會導致社會的貢獻者反彈,採取較為激烈的手段去維護自己的利益,造成社會分化。
 
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我認為,社會的資助線最好劃在人口的四分之一與三分之一之間;任何情況下,獲政策資助的人都不要超過人口的一半,否則民主憲政的功能就會被扭曲。香港雖不會有軍事政變,但有能力為社會多作貢獻的人可以選擇移民。屆時,議會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議員不知可以憑甚麼去改善基層生活? 
(轉載自2014年5月28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