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興建 中央亦有責任

雖然,過度興建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責任,但中央政府作為地方政府的上級,亦得負起一定的責任,尤其是在金融海嘯之後的中央救市政策,無疑亦起過推波助瀾的作用。當時中央撥出的四萬億資金,很多都流入了地產市場。
 
其實,當時除了中央的四萬億之外,地方政府亦迎合中央的政策,調撥了不少資金,以增加投資的方式,去推動經濟增長,而且花的錢比中央還要多,估計達十萬億水平。
 
內地官僚系統的特色,是把握每一個機會用錢。因為用錢的過程中,他們才有機會過水濕腳,自己也可以撈點油水。中央對此不會沒有認識,但當時為了救市,為了保住8%以上的經濟增長,為地方開了綠燈。
 
此外,中央在推行城鎮化政策的初期,亦造成地方政府一定程度上的誤會。很多地方政府以為應大量增建房屋,好讓農村人口遷往城市,因而搞了很多大規模的建造新城工程,造成一窩蜂的造城運動。
 
其實,大量興建房屋對人口轉移起不了多大作用。這些新建的房屋,農民根本上買不起,農民入城的前提,是要在城市裏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如果經濟不好,城市中的工作崗位減少,農民可能被迫返農村耕田,新房建得再漂亮也吸引不到他們。
 
近期,內地經濟已經放緩,有些經濟發展得不好的城市,人口出現負增長,新建的房屋將來不知道可以叫甚麼人來住?
 
情況是造城運動越積極的城市,經濟壓力就越大。因為這些城市的資源已大量壓注在房地產開發上,其他經濟發展的需要,因而得不到足夠的照顧。現時,資源錯配的後果已慢慢浮現,中央不得不加以處理。
 
可惜,地產市場是一個最難調校的市場。它的前期投資大,生產期長。形勢未明朗的時候,大家都不敢投資;但形勢一明朗,大家又一窩蜂的投資。但到土地也買下來之後,就想退出也不容易。所以,到中央想透過加息與增加存款儲備金去加以調控的時候,地產商雖叫苦連天,但由於已走錯了第一步,唯有繼續錯下去。所以,直到今天,造城運動仍未有完全剎停,資金還在進一步流入。可能要等這些作錯投資的開發商全部提絕後,才會放棄用活錢去救死錢的行為。
 
其實,中央不是沒有設法去調控過度興建的問題;中央一早有政策保障耕地不可隨便被佔用來搞房地產發展,又有政策限制建別墅與高爾夫球場,連建90平方米以上的大單位也有一定的規限。可惜,由於官僚的貪腐,這些正確的政策都沒有得到恰當的落實。此之所以,習近平上任後,首要任務就是要嚴打貪腐,否則訂定再好的政策也沒有用。希望以後中國不用再為官僚貪腐而付出這麼高的代價。 
(轉載自2014年5月22日am730C觀點)